为了争相留住正把钱从传统存款账户转移出去的客户,中国各家银行推出了其他手段,监管部门担心,这些手段可能损害中国经济的金融基础。
中国对存款利率规定上限,以限制银行间的竞争,并加强10年前实际上曾资不抵债的机构的资本头寸。但在通胀率高出利率上限近3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许多储户寻求更高的回报率,这迫使银行想出新的吸储办法。它们的主要手段是发行理财产品,通常是重新打包成短期投资工具的贷款,并且放在资产负债表外。其年化利率可能高达8%,为一年期存款利率的2倍以上。
北京方面近期在努力控制这些产品的爆炸式增长。上周,中国银监会(CBRC)警告,理财业务已经“暴露出银行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加强了相关限制措施,发布了包含80条内容的监管办法。
它指示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被用作提高利率或吸引存款的隐秘手段。它还命令银行更加坦白地向投资者披露风险。
最新发布的监管办法要到明年才生效。同时,理财产品的增长仍在继续。
根据官方数据,9月份银行存款增长了7300亿元人民币(合1140亿美元),表明在表面上一切正常。但分析人士称,银行很可能对它们的账目进行了美化,用季末优惠吸引临时存款。
分析人士表示,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操纵存款数据,这些理财产品使它们能够在每月末使存款回到表内几天时间,而官方数据正是在月末编制的。
官方媒体也报道称,在9月的前半个月,中国各大银行出现了传统存款的净流出。
周五央行发布的数据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情况。衡量货币供应增长的广义M2指标——包括存款,但不包括理财产品——比预期低近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