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出售系列理财产品,期限30天,收益率最高达5.2%,5万起购。”临近年终,这样的广告随处可见,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对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口头提出停发建议,但记者调查发现,各家银行目前的执行并不一致,揽储乱战短时间内难以收兵。
“差钱”是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共同感受,高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正在挑战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半管制”的局面。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这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并不可持续且蕴藏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产品创新。
变味理财实为揽储之用
今年伊始,受“负利率”影响,百姓的存款纷纷大搬家,思忖着怎样打好“钱包保卫战”。与此同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与日俱增,几乎全年无休地依靠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来揽储。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仅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
随着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的监测从“月均”迈向“日均”,从一季度开始,商业银行就开始在为“日均存贷比”做准备,为了达到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指标,在银行不愿意减少贷款的情况下,纷纷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以解燃眉之急。
记者调查发现,临到季末,各大银行为冲时点揽存更是不惜代价,成本一路走高,某国有银行对1000万元以上的存款许诺千分之二的奖励,而且只需在银行里停留几天,纯粹为季末平头寸使用,此类情况在年底更是愈演愈烈。“最近银行里有几个大客户明确表示要把存款转走,因为别家银行开出的奖励条件更丰厚,最高可达千分之五。”一位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
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试点的模式,从点到面,逐一覆盖,比如可以首先考虑在民间借贷成本较高的地区推广,另外也可在机构治理水平高、资质优的小银行先行展开。
此前,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不少人士担心这将会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数量和收入。
在邱思甥看来,明年全球经济将维持缓慢复苏态势,负利率局面或许还将继续,明年市场上的主流仍会是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而灵活度又较高的偏保守型理财产品。他认为,银行应在符合《办法》的范围内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理财品种,促进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借机树立银行良好的品牌形象。
郭田勇进一步指出,虽然银行高息揽储的格局可能短时间内还难以扭转,但随着《办法》的实施,目前鱼龙混杂的市场将得到规范,揽储目的性强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将有所收敛,且部分产品也将有望回归正道,真正为百姓财富保值增值所用。他强调:“整顿只是治标,治本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突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银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