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兵/漫画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被视为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一些假创新、实为绕开监管的操作手法层出不穷。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暗藏了大量风险,一旦风险爆发或将累及银行自身。
伪结构性设计实为揽存
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了实现保本,通常通过投资于存款或低风险债券等产品获得稳定收益,再运用该笔收益去投资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实现保本的同时以小搏大。
然而随着今年三季度以来银行存款压力增大,结构性理财产品已成为部分银行变相吸收存款的工具。一些为了获得结构性存款而设计结构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被业内人士称为伪结构。
“伪结构理财产品有多种,比如有的设计了不可能达到的触发条件,或者设计了100%能达到的触发条件,结构设计成为摆设,到期获得收益率没有悬念。”深圳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部人士称。
而有的“结构性理财”的产品则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实际上并无结构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