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在这些产品中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保值增值的不多,部分银行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
投资信贷类产品看起来能够实现保本保息,但其中存有隐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信用风险,信贷类产品大部分既无担保、也不保本。对于此类产品,银行业只是代销,未对其增信,万一企业出现偿付困难,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视。
“即日起出售系列理财产品,期限30天,收益率最高达5.2%,5万起购。”临近年终,这样的广告随处可见,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对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口头提出停发建议,但记者调查发现,各家银行目前的执行并不一致,揽储乱战短时间内难以收兵。
“差钱”是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共同感受,高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正在挑战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半管制”的局面。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这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并不可持续且蕴藏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产品创新。
名不符实
变味理财实为揽储之用
今年伊始,受“负利率”影响,百姓的存款纷纷大搬家,思忖着怎样打好“钱包保卫战”。与此同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与日俱增,几乎全年无休地依靠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来揽储。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仅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
随着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的监测从“月均”迈向“日均”,从一季度开始,商业银行就开始在为“日均存贷比”做准备,为了达到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指标,在银行不愿意减少贷款的情况下,纷纷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以解燃眉之急。
记者调查发现,临到季末,各大银行为冲时点揽存更是不惜代价,成本一路走高,某国有银行对1000万元以上的存款许诺千分之二的奖励,而且只需在银行里停留几天,纯粹为季末平头寸使用,此类情况在年底更是愈演愈烈。“最近银行里有几个大客户明确表示要把存款转走,因为别家银行开出的奖励条件更丰厚,最高可达千分之五。”一位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