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动和被动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政府投资降速已成加剧态势。
主动的因素是宏观当局忧虑靠扩张的财政去顶住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可持续性,剩余产能、重复建设、投资回报率低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出口的超常规增长所缓解,而西方世界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之上的需求泡沫,为中国过剩产能提供了匹配市场。当这一切化为乌有之时,极端的投资率逐步演变成通货膨胀、政府债务膨胀、银行坏账上升和经济内生动力枯竭。
被动的因素就是没钱了。地方政府去年土地收入的3万亿元已消耗殆尽,土地成交陷入低迷,商业银行全面扎紧流向平台资金口,不想停也得停下来。可以预期新增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大幅放缓或不可避免。
从实际投资增长看(剔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后),中国目前已经回落至18%,如果坚定既有的方向,抑制资金流向政府经济活动,投资增速应该平稳回落至12%左右。如果投资价格指数也随之回落至2%(目前是6%),那意味着目前25%的名义投资增速有可能还要下滑10个百分点左右,至15%。
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中国政府投资活动扩张是中国货币创生的主体,政府投资显著减速,必然伴生着货币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压力向下走。这一点将在未来几个月的数据中得到体现。
实体经济部门货币需求的变化,对于流动性松紧至关重要。随着政府经济活动逐步弱化和经济下行,即便现行锁定资金的政策不马上松动,融资市场的高度紧张状态也会出现相对松弛。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贸易盈余或会迎来一段趋势性恢复,因为经济开始进入产能投放与过剩阶段,投资需求不旺(进口出现显著减速)。这也为国内流动性缓解提供了支持。
春江水暖鸭先知。资金面的松紧,债券市场一般会最先感知。今年中国大幅下挫的固定收益市场有可能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的时间窗口。
当然,股市随预期会回暖得快一点,这个时间点可能要2012年的第一季度后。因为明年第一季度出现一个盈利的低谷是大概率事件。
这个过程也有可能提前,这取决于宏观政策更积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