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驰骋中国金融圈30年的原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被委以另一项重任——出任中国 带到香港
和上海两地证券交易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2008年9月,蒋超良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行长,与董事长陈元共同推进股份制改革进程。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尚无先例,其改革方向、改革方式和监管标准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国开行实质上是一家商业银行框架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但尚无法律法规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这类机构给予认定,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标准。因而,在债信、资金筹集以及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流动性比例等诸多重大问题上,国开行面临着桎梏和挑战。
为了争取更为合理的监管框架,不至于让开行削足适履,影响正常的发展,蒋超良与开行董事长陈元一道奔走呼吁,希望相关部门承认开行债券银行的身份,给予符合债券银行发展的监管政策。譬如,长期维持开行的国家级债信等级,使其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中长期信贷业务相匹配。
老将新挑战
“蒋超良是从农行成长起来的,他对农行应该有很深的感情。”一位农行内部人士表示。蒋曾长期在资金计划部门任职,也曾担任过农行青岛分行副行长、综合计划部主任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一些人士认为,此番蒋超良执掌农行,在情理之中。蒋超良不仅熟悉农行,且兼具央行、地方政府、大行工作经历。市场对蒋超良在推进农行更市场化的经营方面寄予厚望,包括理顺三农事业部的体制、机制,形成标准化、流程化的运营模式,更好地为县域中小企业、农户服务。
“相比轰轰烈烈的股改、上市,这一任务同样艰巨,却不那么容易出成绩,见效也会慢很多。”一位长期关注农行的农村金融专家认为,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远未成功,决策链条过长,经营的灵活性不够,且对基层员工市场化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一些基层人士反映,在过去几年,农行大幅上收了信贷审批权,虽有利于风险控制,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决策链条过长,市场反映不够灵敏。“面临来自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的强力挑战。”一位农行县支行人士表示。
此外,农行在县域地区的服务态度也经常受到诟病,而一些基层行员工认为,这和农行员工薪酬偏低,且薪酬未能较好地与绩效挂钩有关。
“客观地讲,农行的员工整体素质,与工中建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前述农村金融专家认为,要提高在县域地区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要靠基层员工切切实实的行动。对于拥有45万员工的农行而言,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加快人才更新速度,是长期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