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养殖场是否出现布鲁氏病,飞鹤方面表述前后不一,令消费者心存疑虑。南都漫画:陈婷
速冻食品“细菌门”尚未落幕,飞鹤乳业的布鲁氏问题便粉墨登场。上周有消息称,黑龙江飞鹤甘南欧美养殖有限公司有数十名工人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并指600多头奶牛亦患病,奶源遭到污染。对此,飞鹤方面紧急发来《甘南县畜牧兽医局调查报告》,称在今年9月和10月的两次检疫中,全部牛群均未见异常,调查分析是使用布病疫苗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当,直接接触引起感染。“奶源安全无污染,鲜奶产品均合格。”
“布鲁氏病和结核病(两病)并非是一家牧场的情况,在北方,牛群患病率估计超过两成。”在全国范围内从事牧场管理和技术工作数十年的范麦(化名)向南都记者透露,由于奶农意识不强,两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出率达5.5%就要封闭牛场的规定形同虚设。“再不对两病情况加以重视,这将有可能升级成又一场三聚氰胺事件。”
飞鹤否认奶源受影响
2010年12月,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进入东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28名师生在实验后患上布鲁氏病。在一度掀起轩然大波之后,这一轮风暴落在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安然度过的老牌乳企飞鹤之上。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去年10月飞鹤甘南养殖场大量奶牛被查出患布鲁氏病,员工为奶牛接种布鲁氏杆菌活菌疫苗后发现被感染。染病员工同时表示,正常是每半年采血一次,但去年一度每个月采血一次,后来控制不了病情才进行疫苗接种。“去年9月曾对病牛进行过屠宰和掩埋,但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病牛产的奶一直在供给生产线。”
对于员工的说法,飞鹤集团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兼营养部总监唐红军和飞鹤甘南欧美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岗表态不一,前者否认了甘南养殖场出现布鲁氏病的情况,后者则称去年10月有6头奶牛发生感染,已在淘汰后屠宰掩埋,而员工接种时因经验欠缺,导致染病。不过双方均强调,事件“系由于个别员工与牧场之间的劳资纠纷而产生,牧场全部奶牛健康状况良好,奶源质量未受影响。”飞鹤官方回复称,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检验显示,患病员工检测结果为阴性,且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检验报告显示未见细菌生长,说明前期治疗非常有效,已成立“牧场患病员工妥善处置小组”,负责纠纷后续事宜,开始协商落实赔偿事宜。
甘南县畜牧兽医局发来的调查报告则称,今年9月在国家常规要求的“两病”检疫中,抽检全部2843头泌乳牛,未发现异常;10月进行的全群检疫,检疫头数7494,亦未见异常。齐齐哈尔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甘南牧场所产鲜奶进行的检测也均合格,奶源安全无污染。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南都记者,发现布鲁氏病再进行口服或注射疫苗是没有效果的,牛群之间很容易相互传染。联系到此前飞鹤内部说法不一的情况,究竟是出现了病症后的无效注射还是预防性注射,究竟病牛是否在继续产奶成为事件的关键。
“每年对口蹄疫和布鲁氏病进行疫苗接种是常规行为,去年只是有6头疑似患布鲁氏病,已被扑杀处理。”飞鹤高管文忠(化名)向南都透露,其牧场投资额高达4亿,不可能拿这么大的项目开玩笑。“国际规定生乳的体细胞数是40万/M L,飞鹤甚至可以达到10万/M L,挤出来就可以喝的。”其反复强调,2007年飞鹤融资8亿,又贷款2亿来扎扎实实做牧场,而非如蒙牛那样大投广告扩市场,“就是为了全产业链生产有质量保证的好奶。”
两病北高南低并不断扩散?
飞鹤的奶源究竟有没有受影响一时各有说法,但在范麦看来,两病在整个北部地区的增长态势迅猛,甚至患病率超过两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杨仕标则撰文称,布鲁氏病呈现北高南低及扩散趋势,截至2010年,已有26省区发现感染病例,东北、西北、华北阳性率高,华东、中南次之,南方省份相对较低,且感染范围有扩大情况,湖南、贵州等地2008年之前没有疫情,2009年之后陆续检出,吉林、内蒙古等地则呈地方性流行。“牛羊布鲁氏病感染率总体逐年上升,牛布病个体阳性率由2007年的3%增长到2009年的5.71%,局部地区群内个体阳性率高达73%;羊布病个体阳性率由2008年的2 .1%增长到2009年的4 .44%,局部地区群内个体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上。”
“主要是农民觉悟较低,意识不到患病的危害,尤其在内蒙、东北和陕西等地,奶站挤奶的形式下,发病率非常之高。”范麦表示,患病率在2%-3%尚能把握,超过5%、6%就完全难以控制。“虽然很多地方规定一年检查两次,但相当多只是走个形式,比较马虎,对两病重视度相当不够。”
事实上,去年12月,吉林敦化顺达养殖小区便曝光过人感染布鲁氏病的案例,小区场主证实称,2009年便检测出7头病牛,但并未被处理,2010年4月包括疑似又检出14头,直到7月才有10头被集中处理,未处理前,一直没有停止向贝因美旗下的美丽健奶站供奶。与经验丰富的范麦所表述的一致,在员工患病之前,北方很多地方都觉得有病牛并非特别了不起的事儿。
记者了解到,牛群之间的流动和购买很容易造成感染,云燕和敦化的问题都是由外牛进入而造成。“如果已有牛患病,再打疫苗是没有用的。”范麦表示,其在管理牧场过程中经常需要买牛,绝对不敢碰那些自称已打过疫苗因此不让检测的牛群。“按规定,牲畜在运输转移时调出地和调入地应各做一次检测,但很多地区都没有执行。甚至进口牛也可能出问题,广东检验检疫总局便曾从美国进境的142头奶牛中检出19例结核病、副结核病的阳性种牛,打破了美国25年没有牛结核病的说法。”
“目前南方两病情况较好,广州2万头牛中可能在临产的牛中发现3、4条,不到万分之二。”王丁棉告诉记者,广东在2000年之前有15-20年完全没有发生过两病问题,直到2003年重磅的云燕事件发生,然后进行了全面净化。记者了解到,2003年7月广州云燕畜牧发展公司曝出惊人黑幕,全牛场的630头奶牛中有70%患结核病,但每日仍有两吨多从病牛身上挤下的奶供应市场,刚刚打了抗生素的牛则用手工挤奶,然后以1500元一吨的低价卖给南海个体户。广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所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将可疑待查的83头奶牛全部扑杀,白云区政府则对牛场发出45天封锁令。按照彼时的说法,一养殖场如果有超过3%或10头以上奶牛患病,便可进行封场。范麦表示,封场这一数字在其印象中似乎是5.5%,而不论是3%还是5.5%,其走过的相当多北方牧场的两病问题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个人认为超过两成的两病比例并不客观。”文忠对此表态称,大型牧场比例不可能这么高,但对于奶农散养的情况,其犹豫后亦称,“说不好”。
链接
病牛被扑杀,政府赔不赔?防治两病关键看补贴
“还是补贴的问题。”范麦向记者表示,目前农户牛价格在1万左右,大牧场牛价格2万-2.2万,按照国家规定,出现两病进行扑杀可补贴3000-6000元。“本来就存在一定价差,关键是这部分补贴很有可能还拿不到手。”据其透露,曾经有500头规模牧场,扑杀近30头病牛后一分钱都没拿到,因此谁都隐瞒不报。“最理想的做法当然是做无害化处理,但个人认为不一定能做得到,折中之法是将肉给肉联厂高温处理后再销售。这样还是可以食用的,虽然不合法,但最有效。”
记者了解到,此前发生云燕事件时,广州市政府曾拨专款60万进行财政补贴,但按每头补3000-5000元计,只能补100-200头牛。而北京市农业局今年召开的两病区域性净化工作启动会则透露,北京十年内已检出并扑杀3000多头阳性牛,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从今年起到2015年,每年将投入1000万用于净化两病的问题。
“逐年净化效果还是可以的。”范麦表示,国家正大力推行人畜分离制度,希望能有效控制传播。“必须重视再重视,以防形成第二个三聚氰胺事件。”
链接
布鲁氏病感染生乳成“定时炸弹”
记者了解到,布鲁氏病和结核病均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前者会引起奶牛流产或早产,并常引起子宫炎或睾丸炎,令人困倦乏力,俗称“懒人病”,很难治愈。后者则会引起患牛渐进性消瘦、衰弱,出现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等,人可通过空气及食用被污染的牛奶等被感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划分,布鲁氏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 1N 1流感等同属乙类传染病,严重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引起脑膜炎等并发症。吃了被感染的奶制品、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感染,或通过眼睫膜、鼻腔黏膜、口腔等途径都可能感染。”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牛得了此病后并不会立即死掉,病毒很可能进入生乳中。“现在有些观点称布鲁氏菌65摄氏度便可杀死,因此只要不喝生乳就没有问题,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其表示,布鲁氏病毒要在65摄氏度加热30分钟才能杀死,而巴氏奶只在75摄氏度左右加热15秒,常温奶虽然杀菌温度高过130摄氏度,但只持续4秒,此外还可能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糖毒素等其他病毒,“为了保险起见,受污染的奶源还是不能销售。”
南都记者吕静莲 实习生 高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