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口合作”实现口岸货物全申报
——辽宁检验检疫局“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入选首届中国质检信息化成果展
西 安 刘 婷 张利军 闫国峰/文 孟凡彦/图
辽宁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崔茂森(右二)深入大连港调研信息化建设工作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三者互为支撑,共同发展,这三个响当当的名字构架出大连的发展宏图。
辽宁检验检疫局“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应用建设在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检港联动”系统与CIQ2000系统的数据共享建设。如今,在经过实际应用后,“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与CIQ2000系统及与海关作业系统的信息成功交换,已经融入了地方的信息平台,并为质检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受到国家质检总局、辽宁省和大连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日前,该系统入选首届中国质检信息化成果展,受到参展领导和观众的普遍关注。
亮点
之一 进境货物全申报强化了进出口货物的动态管理
系统建立于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之上,借助平台资源,系统储存了大连口岸全部进境船舶的舱单信息,并通过与CIQ2000系统的接口获取全辽宁地区的报检信息,实现舱单与报检单信息的核对,避免出现任何信息的虚报、瞒报,使得检验检疫能够实时掌握大连口岸进境货物的全部动态信息,通过电子闸口实现对全口岸货物(法检货物、非法检货物)的放行监管,真正实现口岸货物全申报的业务模式。
之二 “软中求硬”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
由于保税港区业务发展的需要,系统在实现了与大窑湾三个集装箱码头、场站等各单位内部系统的信息传输接口外,还建立了与海关的信息联动模式,并与码头、场站、船公司、辽检公司等各单位建立了信息联动和交互共享的科学协作模式。通过港港调拨业务进行电子指令的传输交互,保证了保税港区特殊业务的正常开展,实现了多监管部门联合监管的业务模式。
之三 分类监管使流程更流畅
针对进境货物的不同种类,系统分别设计了满足不同货物类型的监管流程和操作功能。包括冷藏箱的调拨、中转等特殊业务流程的设计等。并同步建立了系统数据分科室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系统操作效率,保证各科室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误操作等情况的发生,使得监管流程更加清晰,查验、放行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之四 预警与布控的个性化功能确保安全
系统通过疫区维护功能,可在舱单入库后船舶未到港前对船舶是否来自疫区进行预警判断,针对来自疫区的提单,系统自动以特殊颜色进行预警,并可由检验检疫实施布控监管。所有集装箱的移动轨迹都被全程监控,不仅在第一时间对疫情进行控制和处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集装箱的搬移和翻倒次数。除疫情监控外,对于上一港的问题提单,系统也可以提前进行布控,加大了检验检疫的监管力度。
之五 “特殊要求”成为新的模式
针对不同于码头正常提箱、放箱业务的监管要求,系统自动对仓储企业的申报数据进行分批核销管理,检验检疫可实时监控仓库中所存放货物的数重量情况,并通过系统打印业务单据,作为检务部门受理业务的主要依据和凭证。
之六 统计功能使分类管理变得更清晰
除业务监管功能外,系统能够对大连口岸进境货物进行分类统计,主要包括各科室放行信息的统计、货物分类统计、受理报检单位统计、人员工作量统计、仓储申报统计等,配合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组合查询,并可导出EXCEL进行人工编辑,为检验检疫的决策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并逐步建立起标准的数据库。
“检港联动”
与地方服务平台有机融合
2011年,辽宁省政府提出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要求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三年超千万标箱”。为此,辽宁检验检疫局党组抓住了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一主线,这也正是检验检疫服务辽宁区域发展的关键。他们主动跟进、主动服务、主动作为,提出建设检验检疫服务链的构想,形成了政策扶持、通关便捷、安全保障、信息支持的具体服务链条。
志在必得源于信心。信心,来自于口岸软环境的优化以及大通关制度的完善。
大连通过实施“港航立市”发展战略,与辽宁检验检疫局共同发挥辽宁电子口岸综合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得东北电子口岸信息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得以有序推进,实现了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共享。
“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以检验检疫把关服务促进口岸快速通关为目的,优化口岸检验检疫监管流程,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检验检疫与海关、码头、场站、生产企业等单位间的信息联动。相互间有效搭建的港口电子化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了检验检疫报检、查验、货物监管、闸口放行等操作、部门间系统互动、电子指令化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管理等口岸全域化检验检疫电子监管。
舱单预处理、船舶在港动态查询、提箱状态预审批、检验检疫审单派工、检验检疫、熏蒸处理、集装箱疫情布控、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仓储监管以及统一闸口放行管理等功能项项俱全。
2011年6月,辽宁检验检疫局与辽宁海事局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口岸监管水平和作业效率,助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建立了信息共享、执法联动、检疫锚地管理协作、危险品管理协作、疫病疫情联防联控、会商联络等一系列紧密务实的长效合作机制,与此同时,又主动与大连港集团签署协议,出台八项服务措施,改善物流环境,搭建服务大连港通关便利化平台。
如今,历时三年多时间,“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开动了信息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信息化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大连港集装箱实现吞吐量“三年破千万标箱“工作目标的保障平台之一。
“辽宁检验检疫局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作为一个有效的工作载体,与地方的服务平台有机融合,成为了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利器。”辽宁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崔茂森在签署合作备忘录时说,“检验检疫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创新口岸协作机制,不仅要全面推进辽宁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的提升,还将倾心与海事部门共同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力服务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
“闸口合作”
港检协作验放迅捷
“检港联动”电子监管系统目前已经正式应用于大连各口岸进口业务的日常监管工作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系统已拥有口岸用户约350家;口岸用户每月申报业务量约11000票;每月放行业务量总计约7000票;物流园区业务科室每月处理的拆拼箱业务量约为5600票;仓储入库每月审批业务量约为1565票,真正实现了检验检疫接单、审单、派单、放单从人工到电子的方式转变。此外,系统针对口岸用户的申报习惯及对效率的要求,设计了一站式预录入申报平台,口岸用户可提前在企业内部完成提箱信息的预申报,申报率占总申报率的90%,口岸检验检疫人员根据申报信息进行提前预审和工作安排,有效提高了口岸提箱效率。
可以说,该系统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检验检疫部门进口货物“全申报”的疑难问题,执法程序严谨,港检协作验放迅捷,大大降低了码头集装箱的翻倒率及作业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国际中转、保税仓储、流转核销的管理变得愈加轻松;船舶到港前进口舱单数据被系统一次性全收录;集中申报、分批核销、仓储报备、进口复出口(“一日游”运输)等特殊业务的监管模式被有效监控。
“检验检疫建设信息支持链服务大连,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除了必要的硬件建设外,更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只有这样,硬件才能起到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辽宁检验检疫局信息化管理处处长闫国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辽宁检验检疫局的信息化建设,可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该局在全国系统率先与海事部门开展“闸口合作”,成为推进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由“堵”到“密”
实现监管无缝化
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加强各地监管局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口岸进境货物监管力度的政策指导下,系统实现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建设目标,通过建立舱单与报检单核对的业务模式,有效避免了误报、瞒报、漏报等非法业务情况的出现。系统通过与码头、场站等口岸单位间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大对货物查验、放行的监管力度,实现了监管模式的创新。
20分钟的优化时间让监管流程变得更便捷。系统的实施过程就是对口岸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过程,针对疫区的船舶和货物可以提前实施布控管理。而针对需要转科室的数据,通过系统既可以进行业务转移,有效代替了纸面传单的操作方式,直接节省了约20分钟的跨科室业务操作时间,进一步简化了业务操作环节,加强了检验检疫各科室间的信息交互与业务协同。
电子信息的集成提高了通关效率。对进境集装箱的通关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分卸、移箱、转科室等一系列功能实现各单位间电子信息的传输,进一步加快了移箱、查验等业务操作的速度。同时,口岸用户可以实时查询检验检疫对该集装箱的监管动态信息,根据该集装箱所处的业务环节安排提箱、缴费等业务操作,使得业务操作更加顺畅,有效加强了口岸进境货物通关效率。
数据源为检验检疫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通过建立口岸进境货物的数据资源库,对业务数据进行各种分类统计和决策分析,检验检疫实现纵向的业务监管和管理,对人员的工作效率、集装箱的查验率、放行率、以及各科室、各受理报检局的业务受理情况进行统计,为检验检疫各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6400万元体现了服务能力。对于口岸货主货代等用户来说,系统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集装箱的翻倒和搬移率,集装箱在码头按CIQ监管要求一次性卸船到位,大大降低了码头作业成本,以年吞吐量400万标箱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支出6400万元,并使得货物在港滞留的时间大大缩短。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