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能不能彻底被救助呢?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欧元区实质存在先天根本的机制缺陷,任何外部救助只能延缓危机发生,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救助欧元区的资金很难指望被收回,而且有可能会是无底洞。
以政治筹码为回报
只是心理慰藉
作为救助的回报,同欧洲进行更多的政治议价,比如换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更多的代表权,或者欧洲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完全是一种寻求心理安慰的行为,不能改变西方对中国的任何看法。尽管短期可能会减少贸易摩擦行为,但是长期并不能解决贸易争端问题。
况且,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的弊端所致,这也倒逼中国必须加速国内的经济转型,降低出口依赖度,提高国内消费水平,而不要寄望于用援助去换取他国的认可,换取别国敞开大门迎接我们的产品。
出资救助欧元区,也许会换来一时的政治筹码,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方式。它无助于改变事情的本质。中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的争论由来已久,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欧盟迄今未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欧盟现行的对华反倾销政策及其实践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但是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为中国的进口产品设置一道看来很合理的障碍,从而保护本国的弱势行业。
虽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会阻碍着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发展,但是,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也确实需要适时调整了,大量低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这种增长模式也即将走到尽头,适时进行结构调整也是一种必然,寄望于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便于大量销售中国廉价产品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比重,注重内需的满足更应该是我们今后经济调整的方向。
欧元区救助方案
不过是一种抛砖引玉
问题的实质:欧元区解决方案在20国集团(G20)峰会开幕之前仓促达成,其实它不过是个引子,最终目的不过是想通过这一救助方案的出台来抛砖引玉,向G20峰会上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寻求更多的救助。
在G20峰会即将召开之际,G20各国敦促欧盟必须出台一揽子救助计划,10月26日是一个设定的最后期限,欧洲必须拿出一套足够完整的债务危机解决方案,才能平复市场观望半个月之久的紧张,也才能拿到G20峰会上进行讨论和跟进。
在经过马拉松谈判之后,欧元区对3个核心问题都给出了基本的安排:私人投资者对希腊债务的减记比例为50%,欧洲银行在2012年6月30日前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杠杆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使其借贷规模达到1万亿欧元。尽管具体执行情况也没有确定,但毕竟是给G20峰会提交了一份对欧洲危机的解决方式。
然而,由于欧元区国家公共财政吃紧,扩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目光因此更多地聚焦到新兴市场国家上。笔者认为此次达成一揽子协议不过是欧元区国家的一种抛砖引玉做法,就此可以在G20峰会上吸引新兴国家进入救助机制。他们希望新兴市场国家救助有两种思路:一是在EFSF机制下针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需要,设计投资工具;另一种则是新兴国家帮助增加IMF资金池,再由IMF支持EFSF。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国家来救助,在G20峰会之前即使经过多少困难也要达成这个救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