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上海的重化工业,如电力、石化、钢铁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会带来比较明显的碳锁定效应
● 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也是上海面临的困境
11月28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开幕。如何使经济发展低碳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近期,中国的各省市以及交通运输等部门纷纷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以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完成。而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前沿的上海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使经济发展低碳化的各种方式,力求在节能减排方面走在前列。
目标
上海减排目标应更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学能源支撑;另一方面,以化学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而制造业在工业内部又是能耗最大,占工业产业能耗的78%,能源消费总量的56%,这意味着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上海在“十二五”纲要中指出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伍华佳在日前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产业发展长桌研讨会”上指出,就上海在全国所处的经济地位而言,上海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应该高于国家的目标,由此,上海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甚至50%左右。
困难
三大低碳发展瓶颈
不过伍华佳明确指出,上海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首先,经济高速发展必然会加大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率高达6.29%。在国际上,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致是伦敦的8.9倍,纽约的13倍,东京的19倍。其中,上海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将近60%,而伦敦和东京的同一数值为个位数,只有纽约略高于10%。而上海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比重仅有30%,伦敦、纽约、东京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比重都达到了55%以上。
“目前上海的重化工业,如电力、石化、钢铁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会带来比较明显的碳锁定效应。”伍华佳坦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上海低碳化发展的长期瓶颈。”资料显示,2007年,上海总的用电量达到1072亿千瓦时,消耗了9800万吨标准煤,而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1亿吨。
同时,伍华佳指出,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也是上海面临的困境。“截至2004年,上海注册的外资化工企业达到了428家,可惜的是,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产品,关键技术还是留在了欧洲。从上海2011年4月份出口贸易商品目录来看,主要有钢材、机电产品、汽车零件、成品油、船舶、液晶显示板等高碳产业占据相当比例,而且外商投资企业是上海对外贸易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到,碳排放在上海转移非常严重”。
而相关法规制度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制度缺失则是上海低碳化发展的又一困难。伍华佳坦言,“就法规制度而言,上海关于碳排放的控制还仅停留在依靠政府的政策指令和行政指令的约束,没有建立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缺乏保障,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硬性约束,就市场机制而言,虽然国内目前已有8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但业务基本停留在环保技术转让层次,交易产品的认真核准以及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尚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