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申请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相比之下,高校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
“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包含很多因素,其中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高校的创新成果,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中国专利年会组委会秘书长刘燕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承担着基础研发的角色。而且,它们所进行的基础研发数量,已经分别占到了全国基础研发数量的62%和46.5%。
在我国,许多高校也承担着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虽然近年来高校申请专利的数量有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但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移效率并不高,刘燕新透露说,“这些专利的转化率普遍低于5%。”而高校作为拥有社会最强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组织,其实是应该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
是什么导致高校的科研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依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身为技术资源提供者的高校,并没有和身为技术资源使用者的企业建立一个稳定通畅的沟通渠道,所以就造成高校的很多研发工作并不是直接针对企业的需求,以至于企业对高校的研发期望一直处于低势。同样,企业越对高校的研发成果没有兴趣,也就越难刺激高校去寻找追寻外部资金以支持自己的研发工作。这样也就难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业内专家表达了以上观点。
“其实根本上,还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公信力的沟通体制,连接高校与企业,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保证二者可以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北京日立北工大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齐藤毅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