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是近两年宏观经济政策锁定的三大目标。
-
价格上涨;垄断产生的低效率、高价格;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劳动力价格低廉,所以在农产品、工业品生产中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伴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工业品生产成本也将大幅增长。这必然助推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更好地管理通胀预期?
余斌:通胀压力具有长期性,应适当提高通胀容忍度。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将常态化,劳动力工资提高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手段,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宏观调控需要适当提高通胀的容忍度,为价格改革预留空间。
要素价格改革短期可能推高物价,但中长期有利于供求关系调整和价格稳定。所以,只要管理好总需求,积极推动结构改革,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可以争取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并减少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保持在7%—8%,CPI同比增速控制在5%左右,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促进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结售汇顺差巨幅缩减对外储影响不大 _
下一篇:热钱大规模流出为哪般?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