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有儿科医生数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儿童健康需求。
数据显示,美国每千名儿童有1.36名儿科医生,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23名儿科医生。比照发达国家标准,我国至少还缺20万名儿科医生。
眼瞅着科室里医生明显不够用,而同行们又因各种原因离开,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儿科主任石小湘非常无奈:“儿科人才非常紧俏,压力大、家长信任度低是儿科医生断层的一个主要原因,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关注,更希望广大的家长能理解。”
儿科医生如此紧俏,为何医生们又不愿干儿科?9月27日,新疆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医疗机构。
“一对六”服务 医生很疲惫
刚刚从外科调整到儿科,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儿科医生李元深有感触地说:“儿科医生不好干!成人患者相当于是建成的房屋上发生了问题,医生进行修葺,孩子等于在正盖着的房屋上发现问题,这时表现出现的症状到底是疾病正在发展的一个病程,还是用药不到位效果不明显造成的?难以判别。比如一问哪里疼,都说肚子疼,可到底是胃疼?腹痛?阑尾痛?孩子讲不清楚。而往往患儿就诊时,病情已经比较危重,在这时医生要尽快下医嘱,而家长可能迫切地想要孩子好起来,这时候就容易针尖对麦芒。”
李元说:“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他的背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人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关注的焦点,一个人一个衡量医生的尺度,想让6个人满意,特别不容易。有时候真的觉得怎么做都不对,不夸张地说,儿科天天有患者不满意,天天有投诉。”
“有的患儿的家长不看医院的治疗和抢救过程,不管医院有没有错都把责任归到医院,而且有的患儿的家长还会找医闹到医院来闹,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更有甚者指责我们草菅人命,是杀人犯。”军区总医院儿科主任石小湘说,而相对于成人患者,儿科患儿也更难应对,儿科医生是技术、艺术的结合体,对患儿和家属说话要有沟通的艺术,更多的时候儿科医生就是半个幼儿园阿姨。
投诉率较高 儿科在减少
乌市目前已设立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随机走进了位于银川路、扬子江路、幸福路上的10家社区服务中心,其中6家没有设立专门的儿科门诊。
扬子江路街道办新疆日报社卫生服务站内,儿科医生刘英显得比较轻松。刘英曾在大医院干了10多年的儿科医生,两者相比较,刘英告诉记者:“心理压力小了,工作量少了,在大医院一上班就查房,一人负责五六个病人,当班的时候还要接手三四个病人,每一个都需要写病历,开处方、调整医嘱,常常忙到深夜,而在这里每天就诊30人次左右,其中只有三四例患儿。”
刘英告诉记者,一些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儿科常见病,但小儿用药的用量很特殊,有的药又不能用。比如输液,儿童不同的体重、不同的脱水状态要用不同的电解质去配,量是多少,有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搞不定。如果是发热患者,一般都会建议去大医院,因为检查设备不全,无法确定病因。另外,患儿病情复杂多变,延误治疗可能直接导致死亡,后果不堪设想,谁也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做尝试。同时,患儿护理比较专业,比如需要在头皮下注射,这不是哪个护士都能上手的。
谈到越来越多的卫生服务中心取消儿科,刘英说:“儿科是投诉率较高的科室,指责、谩骂,一纸诉状都不是什么新奇事,所以很多人都干不久,太累了,而对于医院来说这个科室既容易惹麻烦,又不出效益,取消也不稀奇。”
病情变化大
医生压力大
除了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对于儿童医院的医生来说,他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病情的变化。
“目前患儿的病情向着越来越重、病症越来越不典型的方向变化。”军区总医院儿科主任石小湘说,这让从医几十年的医生都很头疼,给医生造成的压力是最大的。
“很多家长都不敢抱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生怕伤了他,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是脆弱的,患儿更是越小病情越难掌控,毕竟医疗是一门正在探索发展的学科。”石小湘主任说,这一行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除了临床检查外,每天要随时监测患者各项指标的情况,次数也要比成人患者多。而且成人患者多能向医生诉说自己的身体状况,儿科患者有的不能说,有的也说不清楚,完全要靠医生的诊断和对疾病的观察。
“我们一上午看60多个病人,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儿科张燕医生如是说,因为患儿不会像成人那么配合,很多检查都要花很长时间,相应地也要增加医护人员。同样看一个病,做一个检查,儿童患者的成本都要比成人患者的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