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欣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潘石屹早在10年前就把其个人品牌定位于三点:草根民营、创新和国际化。后二者大多拜张欣所赐。这位拥有剑桥学位、并在华尔街任职的女人在SOHO中国创造了西式中产阶级的生活浪潮,她所主导的充满阳光、纯木空间和简约风格的建筑让全球化中国的宠儿们陶醉不已。而从穿着品味到国际人脉的积累,张欣也堪称是潘石屹(博客)的导师。
两人很快被西方媒体视为中国新富阶层的代言人。不过,两人的角色平衡在2005年,因一次鲜为人知影响却更为深远的情感危机被打破潘张的二人世界有了闯入者,肇事者是潘。
可以想见这是一场多么大的地震。濒临离婚的潘张要各自成立公司单干。但几乎所有SOHO中国骨干都要跟着潘石屹出走,张欣几乎沦为光杆司令。在两人多位好友反复劝说下,两人同赴巴哈伊教圣地以色列海法,张欣最终皈依巴哈伊教。
与上次争吵结果迥异的是,感情危机的受害者张欣开始变得强势并逐步接管SOHO中国。到2007年,在张欣的力主下,SOHO完成了上市。对于主张像水一样轻灵,实施无为式管理的潘石屹而言,上市意味着要做大规模,要流程化。在上市庆功宴上,潘石屹说:上市一直是张欣的愿望,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
上市之前,SOHO的绝对大股东潘石屹几乎将全部股份划到了张欣名下。而籍上市公司形象的需要,张欣开始全面介入管理SOHO中国,包括对租务部等部门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聘请大量跨国公司背景的人。但随即张欣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房地产调控,SOHO业绩陷入低谷,人员流失加大。潘石屹不得不出山,在地产业饿孚遍野之时,2008年7月以三里屯SOHO一天41亿元的成绩,创造单一楼盘销售记录。
但张欣希望把SOHO中国打造成一个品牌鲜明的国际化公司的梦想仍在。在2009年左右,潘石屹皈依巴哈伊教,这改变了双方博弈的平衡。
巴哈伊,这个19世纪创立于伊朗的宗教承认所有现存宗教的价值,其倡导修行者要多看到积极的一面。我现在看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些以前认为的坏人,只是一些幼稚的人和病人。潘石屹说。这也意味着,妥协也更容易达成。
一位SOHO中国的中层管理人士感觉到,在2009年以前,潘张在公司决策上经常会传达不同的信号,让底下员工无所适从,但从2010年开始,潘张二人会闭门磋商直至达成一致才由张欣宣布决定。从最终的结果看,潘石屹的妥协成分更大一些。
摩擦和阵痛旋即袭来。一位在职销售总监总结说,盖房子的人(李虹)走了,卖房子的人走了(苏鑫),租房子的人(范晓梅)走了。而至2010年6月,SOHO中国的核心销售部被裁撤了一半,原有的5个销售总监、15个销售副总监精简为10个销售总监,同时取消了沿用十年的末位淘汰制。销售部门随着公司的壮大,出现了官僚作风,老板裁员是想让公司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维持轻公司的模式。SOHO中国推广部总监王春蕾这样向本刊指出。
裁撤销售人员部分原因是SOHO的未来业务重心在2009年已转移到上海。因为客户群不同,北京销售人员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但这种事情在2004年前后SOHO项目断档时也曾发生过。彼时,潘石屹甚至让销售人员帮朋友卖房子,设法保存了销售团队。但另一位销售总监认为,并不能把一切责难都丢给张欣,或许潘也觉得有必要这样做,但这些撕破脸皮的事情张欣做更合适。


(责任编辑七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