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发布日程显示,14日将公布9月份经济数据,其中9月份CPI自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翘尾因素正逐渐减退,但有关分析机构认为,由于食品价格继续呈现小幅环比上涨势头,9月CPI同比涨幅很难有明显回落,预计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部分机构甚至预测9月CPI可能高过8月,因此,多数专家也同时预计宏观政策基调难有实质转向。
机构普遍预测CPI涨幅仍超6%
据有关机构对20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及研究人士调查显示,对9月CPI预测的平均值为6.2%,最高值为6.4%,最低为6.0%。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食品方面,蔬菜、鸡蛋等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出现较大涨幅,当月食品环比上涨将在1.5%至2%;非食品方面,由于国内汽油价格9月并未出现调整,而衣着等价格将受季节因素影响,环比显著回升,因此非食品环比也将上涨0.1%.总体看,9月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6.2%。
中金公司也认为,尽管9月翘尾因素较8月继续回落,增速降幅约0.6个百分点,但受中秋和国庆假日影响,9月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均存在较大的季节性上涨压力。预计9月CPI增速仍将位于6.2%至6.4%的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商务部每周监测数据显示,8月29日至9月25日,食品价格连续四周上涨。部分经济学家预计,9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超过8月。
央行调查显示近半数居民预期物价上涨
央行营业管理部近日发布调查显示,三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6.1,创调查以来的新低,69.1%北京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高,难以接受”。
央行营管部此次调查了1400户北京城镇储户。其中,69.1%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高,难以接受”,较上季上升4.8个百分点;认为“可以接受”的居民比例为29.6%.此外,通胀预期依然强烈,47.1%居民认为未来3个月物价将“上升”。
居民消费意愿在三季度也得到增强,26.6%的居民认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消费”最合算,较上季上升5.6个百分点。从未来3个月消费意向看,“准备购买大额商品”的居民比例为26%,“准备旅游”的居民比例为39.6%,“准备购车”的居民比例为11.8%.
研究人士预言政策基调难实质转向
对于未来几个月物价走势,当前各分析机构已基本达成共识,进入四季度后,CPI涨幅将呈现逐渐回落态势。有专家认为,前期对CPI推升作用明显的部分食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已有所减轻,同时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对流通环节管理,通过集市与生产基地对接降低食品供应价格,物价调控正逐步起效。
有证券研究员分析说,四季度货币政策稳健的大基调难有实质性转向,实际操作将在松紧搭配中谨慎权衡。部分经济学家也分析称,在当前物价持续徘徊在6%的背景下,整个宏观调控政策离放松尚远。
央行此前表示,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网)
延伸阅读
9月CPI数据影响宏观政策走向
明天(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9月CPI数据。
对9月份CPI的走势,市场分析机构普遍认为其数值不会有明显的下降。甚至有分析机构认为,9月的CPI将恢复上行的势头。无论怎样,9月过后,今年只剩下最后一个季度,即使CPI在后三个月有明显大幅回落,年内CPI均值仍将高悬于政府年初所设定的目标(上涨4%)。因此,今年整年,CPI始终在高位运行的状况已成定局。
在今年初,当CPI居高不下时,有论者把其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上年CPI"翘尾"因素所带来的"惯性".但是,实际上,"翘尾"一说,根本不足以说明全年CPI在高位运行的现实。并且,8月份以前的CPI走势,其运行轨迹在加速上冲,致高因素明显带有全局性和结构性。而问题正在于,如果用"翘尾"说来解释CPI高位运行的现实,那么,去年的CPI的致高因素会翘尾,今年的致高因素也同样会翘尾。
其实,去年CPI的翘尾因素与今年CPI的致高因素带有同质性,很难从现行经济结构的根源中分清楚哪些是去年的、哪些是今年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结构性因素仍在,CPI的致高因素就不会消除,提升去年CPI、影响今年CPI的因素,也同样会影响明年乃至其后的CPI走势。虽然一些乐观的估计认为9月之后,CPI将越过峰值,势头向下,但是,只要影响CPI致高的结构性因素仍在,CPI就仍有可能随时获得动力,上冲至高峰。今年前7个月的CPI运行轨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据已经公布的数据,从今年5月到7月,中国M2(广义货币)的增速分别为15.1%(同月CPI5.5%)、17.4%(同月CPI6.4%)、14.7%(同月CPI6.5%),增速仍然过高。正常情况下,M2增速与GDP增速之比应在1之下。即使是背负着滥发货币"骂名"的世界货币美元,其增速也一直保持在1以下。最近30年,中国M2增速的纪录曾经超过30%,平均超过2%.现在,M2增速过高,在相当程度上"宽松"和"解构"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收紧流动性的措施。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松绑"的呼声已经渐渐高涨。
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新发布的第三季度北京银行家、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62.7%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偏紧".同时,有21.2%的企业家和14.7%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偏冷".据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紧缩政策应已接近终点,明年初,政府将出台一些宽松性政策。
但是,最新的数据还表明,今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仍在高位运行,"达9"已经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目标,"冲10"已经成为许多人士的乐观估计。如此高的GDP增速,实际上很难有调整结构所必需的适当空间。如果结构调整不到位,松绑政策又循环而至,那么,适当紧缩政策所创造的机会,无疑就流失掉了。若此,则CPI降至人们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的希望也会大大下降。
昨日,有消息传来,广东佛山刚刚实行了一天的楼市限购放宽令被叫停。佛山楼市限购放宽令被及时叫停,避免了其成为导致全国限购令崩解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实际上,对当前流动性趋紧政策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房地产企业。一些在"不差钱"环境里舒服惯了的房地产企业,习惯于先把尽可能多的"米"倾倒在自己凭欲望和胆量锻造的"大锅"里,然后再把锅底的柴火烧得旺旺,最后倒逼银行打开货币"龙头"……而一些已经给房地产业"放水"过多的银行,也与房地产业有着基于相同利益的"松绑"诉求。(光明网)
9月CPI周五公布 央行重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同城315诚信网产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安排,9月CPI将于本周五(14日)公布。各分析机构普遍认为,9月份CPI同比涨幅很难有明显回落,预计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部分机构甚至预测9月CPI涨幅可能高过8月。
央行日前重申,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财经)
大盘弱势反弹有望延续 后市密切关注9月CPI
北京方正证券的宏观策略总监王宇琼认为,大盘弱势反弹有望延续,后市还需密切关注9月CPI数据。上海申银万国的市场研究副总监钱启敏则相对悲观,他认为大盘将冲高回落。深圳华西证券的首席策略师常青认为,后市还将震荡下行。上海新时代证券的策略分析师刘光桓的观点是,大盘后市还有补量过程。
操作策略方面,王宇琼认为周期股只具备短线交易性机会,投资者可适当布局成长股。钱启敏则建议投资者以观望为主,逢高逐步降低手中仓位。刘光桓则建议逢低介入,可关注三季报预增的个股。(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