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模糊的“原装进口”
比国内的质量要好。加上近期国内曝出食品质量事件,更加剧了这种想法。”
刘经理还向记者透露,据他多年从事红酒经销商的经历,在欧洲尤其是法国,一瓶从小酒庄、小作坊里酿造的普通红酒,价格大概在十元人民币,进口到国内后,加上关税等费用也就四五十元。但在国内灌装后,贴上外文商标的红酒每瓶四五百元很正常,价格一下子翻上十倍。
许多商家为了贪图更多的利益,明明是国内灌装的葡萄酒仍然打着进口葡萄酒的旗号进行兜售,国内灌装的葡萄酒的标签与贴牌图案都比较诱人。
在采访中,保健食品、红酒等经营者都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其实原装进口和国内分装质量上没有区别。”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还是以红酒为例,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为了保证红酒品质,“原装进口”的红葡萄酒是不会国内灌装的。因为从西欧到中国,不远万里长途运输,如果二次开启灌装,一定会接触到大量空气,使酒氧化。这样一来,不但酒体结构遭到破坏,口感上也不是原汁原味。另外,如果灌装时卫生条件不达标,还容易滋生细菌存在卫生隐患。
另外,据业内专家介绍,除一些进口商品在国内完成分装从而号称“原装进口”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外国公司的授权下,在国内进行深加工后也对外宣称“原装进口”。其实由于生产工艺以及技术设备等原因,在国内生产、组装的产品与原装进口产品还是会存在一定的距离。
涉嫌误导消费
《中国企业报》记者查阅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第三条规定:完全在一个国家(地区)获得的货物,以该国(地区)为原产地。同时该条例第五条规定:在确定货物是否在一个国家(地区)完全获得时,不考虑下列微小加工或者处理:(一)为运输、贮存期间保存货物而作的加工或者处理;(二)为货物便于装卸而作的加工或者处理;(三)为货物销售而作的包装等加工或者处理。
以本次陷入负面新闻的生命阳光牛初乳为例,纪志东认为,公司进口的散包是独立小包装,质量没有任何改变,应称之为“原装进口”。纪志东也坦承,目前对于“原装进口”市场有不同的见解。业内只要原料是进口的,把小包装分装成大包装,质量没有改变,就称之为“原装进口”。
北京诚汇律师事务所王立伟律师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需要看产品的包装里面有没有相关的产品原产地以及是否有国内分装的分装地。
如果厂家标明了原产地和分装地,那么销售者的行为是一种误导。如果没有标明分装地,则是生产厂家本身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销售者的宣传肯定有误导消费者倾向。这种倾向的程度,消费者自己要学会区分。不同的产品要注意区别,一种是故意,想卖高价;另一种是销售者本身有误解。”王立伟说,“销售者应予改正,并向消费者道歉。产生的法律问题消费者也可以主张,如果是销售者的问题,可以退货。如果是厂家的问题,消费者可以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