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添加任何东西的才能叫“蜂蜜”。
蜂蜜新国标出台 经勾兑一律不能称为“蜂蜜”
到了干燥的秋天,滋阴养颜又甘甜清香的蜂蜜,当然大受欢迎。然而,长久以来,蜂蜜市场上调制蜂蜜、功能蜂蜜、特效蜂蜜……各种名堂天花乱坠,让消费者更难辨别哪一款才是纯蜂蜜?
日前,卫生部出台了编号为GB14963-2011的蜂蜜新国标,首次明确规定,通过勾兑的蜂蜜一律不能称为“蜂蜜”,并且增加了污染物;兽、农药残留限量等要求。此后,故意添加工业生产物质,却仍标“蜂蜜”的,将视为假冒产品。专家建议,市民日后在选购蜂蜜时,不要过于依赖蜂蜜产品背后那些天花乱坠的功效说明,可以关注是否标明旧国标或新国标,这样可以便于买到放心的纯蜂蜜产品。
市场现象
市面暂无标注新国标的蜂蜜产品
由于新国标刚出台,记者连日走访多家大型超市以及蜂蜜专卖店,基本没有发现采用新国标的产品。
据了解,此次新标准中,对蜂蜜的定义、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残留等都做了最新规定。此外,新国标还规定,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应安全无毒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明确蜂蜜定义”部分,新国标规定: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物质。换而言之,蜂蜜是天然物质,经过化学工艺加工的,只能称为“蜂蜜制品”,而不能直接使用“蜂蜜”这个名字。
然而,记者在不少超市中依然能够发现部分添加花粉、低聚糖的“调制蜂蜜”、最适合儿童饮用的“儿童蜜”、美容养颜的“女人蜜”等各种蜂蜜制品仍然标着“蜂蜜”字样,而且在背后的产品说明中,还介绍了多种蜂蜜的功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号称添加了花粉、蜂胶、低聚糖等多种昂贵成分的调制蜂蜜的价格,一般比纯蜂蜜还要便宜8元~10元。不过,也有不少牌子的蜂蜜已经在产品名称上有所区别,配料表中原料较多、不止纯蜂蜜的,一般改称为“蜜膏”、“蜜乳”、“蜜宝”。
商家反应
新国标有利于市场规范
新国标的出台,究竟对行业有何影响?记者向广州本土蜂产品龙头企业宝生园了解情况时,有关负责人庾侃楠经理表示,其实新国标规定的内容,宝生园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执行。从长远来说,新国标的执行可以起到整顿市场的作用,也能培养出精明的消费者,对于经营规范的品牌来说,绝对是好事。
该负责人分析,目前全国每年的蜂蜜产量约40万吨左右。随着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药用功效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产量已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上近年气候不稳定,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产品更是雪上加霜。利益的诱惑,是假蜂蜜出现的根本原因。此外,也存在用大米糖浆、淀粉糖浆进行勾兑造假的现象。而通过勾兑的假蜂蜜成本大概只是真蜂蜜的30%左右,所以售价一般会比纯蜂蜜要低,务求以低价格和具有迷惑性的产品名字来吸引消费者。“一些贪小便宜的市民,可能单纯从价格上去作出选择。”
另外,新国标中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和兽药、农药残留限量,庾侃楠也表示十分赞同。“现在一些蜂农自己出产或者小作坊出产的蜂蜜,不能控制蜂群所采蜜的来源,这样极有可能会采到有毒的植物,导致蜂蜜也有毒性。另外,小作坊生产的蜂蜜一般露天进行,没有经过消毒等处理,污染物含量肯定会较高。”庾经理提出,新国标制定后,可以让市民选择的蜂蜜品质更有保障,也更加安全放心。
(责任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