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缺钱,那是假话;但除了钱,我们更迫切地需要人才、信息,一条公平的起跑线。”这是记者近日采访“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中,听到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呼声。
上海中小企业有多少?30多万家。前三季度,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万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6%,同比增长8.1%;融资145.68亿元,超去年全年24.5%。
成绩背后,困难不少:融资难度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缺乏人才等不利因素,常常摆在中小企业面前。今年以来,在市经信委和市中小办等部门扶持下,除了解决融资难、及时“输血”外,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对症下药,一案一策,完善企业本身“造血”机制。
温龙化纤是一家温州商人在上海奉贤创办的安全带化纤生产企业,花巨资引进德国设备,年产各种优质涤纶工业长丝3.5万吨,远销欧盟、美国、巴西。但由于市场信息不足、品牌知名度不够,企业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奉贤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了解到温龙公司的苦恼后,第一时间联系工商、科技、财税、质检等部门为其“量体裁衣”,规划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政策信息支持。凭着过硬的实力和各方帮助,温龙公司品牌含金量大幅提升。
与温龙化纤一样,铭源数康生物科技公司总裁陆锡强的体会是,政府服务中小企业,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关键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研发能力是铭源数康生存的根本;但作为中小企业,动辄上百万元的专业检测仪器是不小的负担。了解企业难处后,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科委牵线下,企业顺利租用到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重点实验室,政府为其支付50%的费用。企业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却无需再像过去那样花费巨额投入。
为了给本市一家精细化工企业争取一个国家项目,“市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拎了两个装满材料的拉杆箱上北京,饿了就在马路边上吃碗面”。这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单靠自己去竞标国家项目,恐怕找哪个部门都弄不清楚,就算专长再突出,也很难取得成功;而政府部门在关键时刻帮一把,让优秀的中小企业和大型民企、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比单纯的奖励补贴更能鼓励企业信心、提升企业竞争力。
据了解,为更好对接中小企业需求,市经信委在产学研、信息化、法律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本届“服务月”期间,市中小办专门成立由16名退休法官、检察官组成的首批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专家志愿团;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用友集团等签署协议,联合开展“数字企业”应用普及与推广,提升上海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记者 徐蒙 见习记者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