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买菜贵,农民卖菜难。近年来, 指出。
然而,在周末菜市运行初期,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济南,据市民反映,卖菜车堵路,烂菜叶影响卫生,小商贩混迹其中成为周末菜市运行中的问题。“直销点旁边的马路比较窄,容易堵塞,安全是个大问题。”济南槐荫区西光明街社区居民李竹亭提出。
虽然进城卖菜能多挣点钱,但菜农们的顾虑也不少。城市道路不熟悉、缺少运菜车,这还都是小事。“直销点到周末才会有,但地里的菜可不管周末不周末的,比如说菜花,到了时候三天不摘就开花,肯定卖不掉了。”一位菜农说。
肖军认为,目前北京的周末菜市场还只是试点,主要选取在三环路以外、蔬菜零售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的小区。由于周末菜市场对小区的硬件要求较高,要有较大的空地,还要做到不扰民,所以推动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市场有自己的制约因素,一是露天,再是要有固定场地,因此场地、人员、设施的配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与此同时,各地周末菜市运行以来,许多菜农和市民都认为周末菜市仅仅在周末,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蔬菜直销点只能解决部分菜农的问题,很多菜农总共就是种个三四亩,量比较小,再加上运输能力有限,不会跑到城里来卖。”济南市长清区万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克敏提出,可以尝试设立相对固定的直销店,与城市每个社区直接对接,方便菜农和市民。
流通痼疾等待破除
在周末菜市、农超对接加速推进的同时,菜价“过山车”依然在市场肆虐。“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这样的风险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现象。与此同时,蔬菜“买贵卖难”的顽疾也已凸显。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今年以来,蔬菜批发价格波动频繁,波幅较大。与批发价频繁波动不同的是,蔬菜零售价却持续高企。
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国蔬菜总供求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菜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是正常的,但出现如此高频率的波动值得警惕。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供求失衡导致,但深层次原因在于流通体系不完善及流通渠道建设滞后。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打破“农民卖贱”“市民买贵”怪圈,政府必须要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做大量工作,加强流通体制改革。当前,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囊括种植、产量、交易量、价格等信息,确保农产品产销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实现整个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相对平衡,促进行业的平稳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指出,中国农产品流通的稳定性,主要是依靠市场培育大型的企业能够出现,再加上一定的国家仓储,这种企业又承担着一定的稳定市场责任,这样才能避免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的局面。同时,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以“大生产”稳定对接“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