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不可思义的是,这家闽乐豆制品厂生产的有毒腐竹居然还能拿到合格检验报告,从而进入更多市场。据调查,这家工厂老板和销售商联合作假,骗取产品检验合格报告。而这份骗取的检验合格报告里,只有对感官、重金属残留等容易合格的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没有涉及对有毒有害成分的检验,故使其问题产品轻易躲过“法眼”。
据了解,问题腐竹在生产中非法添加硼砂、吊白块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现象时有发现。今年6月,广东韶关警方通报其开展的“亮剑”专项行动中,就查处了多个不法腐竹加工窝点,这些窝点生产的腐竹产品里均有添加吊白块、硼砂及其他有害非食品原料。
检测漏洞提供可乘之机
事实上,不仅腐竹产品,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发现在食品里非法添加化工原料的也很多。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在生鲜乳制品中发现皮革水解蛋白、三聚氰胺,在肉制品中发现含瘦肉精,在饮料里发现添加塑化剂,等等。
多种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食品中而无法发觉,一方面与我国的抽查检测监管方法有关。据广东一位质量检测人士介绍,食品中含有物质很多,在对抽查样品进行的检测中,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成分都检测。因此,在检测中,他们仅是依据国家标准规定,对某类食品标准里允许添加的成分、物质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它们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样的抽查检测,让部分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而检测抽查又检不出。
另一方面,目前添加到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添加手法和技术日趋先进和隐蔽,监管部门难以发现。据记者了解,今年4月,仅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里,就有47种化学原料。
除此之外,化学品在生产、运输、流通、使用等环节存在监管空白地带,这也是化学品频频流入食品行业的主要原因。有专家举例称:“目前化工原料进入食品行业,我国对此的监管尚很缺乏。对如何防范和杜绝化工原料进入食品,尚没有办法。”卫生部公布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只是公布了名称,但对于它们如何在生产、运输、流通、使用这些环节加强防范和管理,保证这些化学品不在食品中使用或滥用,却缺乏相关的规定。昨日央视报道里,公安部门也认为,由于这些在食品中禁止添加的化学品在生产、运输、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漏洞,很难对不法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取、买卖这些化学品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处罚。
■专家建议
建议
从源头上切断化学品流入
“对于化学原料的生产、流通、使用应建立可追溯系统。”昨天,国内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许多化学品的生产、经销者对其产品的流向不负责任,即使明知购买、使用者是食品企业,也销售给他们,甚至教其使用。他建议,对于发现有化工品经销和生产者为食品企业提供原料,就应严惩。
国内不少专家及相关人士均提出“重典治食品安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刘俊海认为,在食品里面掺入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投毒的行为,“我国对于易制毒品(化学品)有相当严格的监管规定,包括出厂出库流通保管还有消费销售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对于易制毒品(化学品)之外的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工业原料,我们却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他建议,对于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工业原料的,应当像追究投毒罪一样,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同时不免除民事责任。
建议
进一步提高食品检测能力
“目前我国检测能力相对落后,对于食品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均无法检测。”不少专家提出,应提高我国检测能力,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真正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王丁棉表示,目前我国对于食品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均无法检测。他举例称,以乳制品中可能产生激素的成分和物质,他曾向有关部门列出20种物质的名单,然而检测机构却告知,有一半物质无法检测出来。
从卫生部此前公布的《47种可能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名单》文件中可看到,有25种物质在检测方法一栏显示空白或者填“无”,这意味着有超半非食用原料无法检测,相关监管部门可能陷入无据可依的执法尴尬境地。
建议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
有专家提出,当前国内食品安全要“治乱”,我国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发动更多业内人士、专家、消费者及其他力量来举报、反映食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添加不安全物等,依托地方行业协会、企业或相关机构,建立起层层信息沟通渠道。
同时,我国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收集信息和研发的能力,包括从国际上收集各方信息,并尽快运用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沈阳黑窝点日产两千斤毒豆芽_
下一篇:白酒年底再响涨声 调价只是噱头与成本无关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