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定义为“收集用户信息以改善服务”的软件,却因为收集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最终演变成用户身边的“定时炸弹”,变成了窥探用户手机隐私的“病毒”。
上周,有消费者将三星 手机用户的私人数据,其中包括网页访问地址、文字信息和记录键盘行为等。不久后,在美国,便有消费者将上述其中几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随即,有关“谁是主谋”的问题开始在整个行业间蔓延,C IQ、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之间亦展开了相互推诿的“拉锯战”。首先是A ndroid手机主要生产商H T C及三星承认终端确实装有C IQ,但随即表示此乃美国运营商要求预装的,数据直接发送至运营商服务器,与终端商无关。
而苹果公司也发布声明称,已在采用最新版本iO S 5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设备中,停止了对C IQ的支持,并称会在下一次系统升级中完全移除该应用。
昨日最新消息,C IQ官方亦跳出来“喊冤”,其副总裁安德鲁·卡沃德(A ndrew C ow ard)回应称,从用户处收集的信息仅仅是故障日志,并未存储和外泄短信内容。最后更表示在用户手机里安装软件并收集用户信息,都是运营商的意思。
随即,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和美国移动电信公司等美国三大无线运营商都承认使用了该软件,但强调是为了监控网络服务,没有出售相关信息或获得利益。
水货商现场“杀毒”
至南都发稿为止,全球范围内有关C IQ的各种回应、撇清关系仍在继续,未有定论。按照涉及区域的智能手机销量统计,超过1.4亿部智能手机有可能变成被监控的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这类海外运营商定制机型,每年都会通过各种灰色渠道进入中国水货市场。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的是带有运营商标示的国外版智能手机,你的手机隐私亦可能暴露在了C IQ的目光下。
“这两天确实有很多人来问C IQ的事。”昨日,广州本地一名水货商家告诉南都记者,来他们这里购机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在同款的智能手机面前,往往会选择价格便宜数百元的水货。同时,他们大都具有一定的智能手机软件基础,懂得安装、卸载甚至自己刷机,自然也是各大智能手机论坛的常客。所以就C IQ问题,他们比普通消费者更“敏感”。
“现在已经有几家国内的防毒软件商推出了专门用于卸载C IQ的免费软件,我们在出售手机的时候,会当着用户的面安装并进行现场查杀,确保手机中没有C IQ。”该商家如是说。
采写:南都记者 方南
业界观点
手机行业咨询公司战国策分析师杨群
CIQ问题考验移动互联网诚信
CIQ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收集信息本身,而在于如何运用这些信息。现在有许多第三方软件都需要你同步QQ账号、MSN账号或通讯录。或者要求捆绑你的微博账号、并明确表示不会泄露个人信息。这些和C IQ的声明一样,但情况是否这样,缺乏明确的约束力。该问题的根本是“诚信”,这将变成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可口可乐称美汁源样品检测合格 下架与质量无关_
下一篇:当当悔卖便宜货毁订单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