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各收购了一家小乳企,大部分未达标的乳企都转产了,转向生产乳酸饮料,对乳酸饮料业的监管不纳入乳制品行业范围。
新华时评:重在重获社会信任
王丁棉指出,对通过再审的企业而言,另一问题是新乳业国标未得到认同,在实际执行中也没有得到企业的完全执行,比如广东省的牛奶企业就一直执行行业内形成的老标准,这一标准比老国标高,比新国标高两档。标准低,农民也不赞成,一年半来,从未听说农民从低标准中赚到钱。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昨日则表示,乳业新国标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有利于乳业质量的提高。
曾有数据显示,中国乳业的产能达到9000万-1亿吨,而原料奶的需求只有3500万吨。
陈连芳说,没有通过审查的很多企业都是产能太小、利用率太低,把小的企业关闭掉,可以减少非理性的竞争。
陈连芳表示,55%的企业达标以后,产品质量会有所提升,是因为乳品产业的整体水平会提升,行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就有了规模经济,毛利率会提高,企业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向研发和寻找更好的奶源。而以前,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还要去应付一直存在的高价抢奶、恶性竞争等问题。
关于争论,新华社昨日发表的题为《乳品标准之争:重在重获社会信任》的“新华时评”,或是最好的注脚。
新华社文章指出,近年来由于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等恶劣事件,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原本就岌岌可危。乳品新国标与其说是指标上碰了质量红线,不如说是制定和实施过程碰到了社会信任这个“新门槛”。如果不是专家的质疑,人们还不会发现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乳品新国标,原来早已在2010年3月公布实施;原本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规范,至今标准仍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公众的后知后觉,使得“标准之争”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新乳业国标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这加剧了消费者对乳企的不信任感,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不信任本土奶,盲目追捧外资奶。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经过三年才相对平静,而对中国乳业的信任感,或许再经过三五年,才能找回。而找回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增加信息透明度。”王丁棉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东阳涉嫌卖10年前八宝粥 _
下一篇:可口可乐中毒事件确认为投毒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