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 健康 | 教  育 | 女人 | 房产 | 汽车 | 窝窝团 | 财经 | 图片 | 专题 | 访谈 | 体育 | 九头鸟评论 | 情感 | 口碑 | 报料 | 调查 | 天天315
|区域 |经济 | 市场 |上市 |专题 |能源 |科教 |证券 |食品 |国土 |风尚 |文化 |媒体 |企业 |活动 |产经与法 | 美容 |医药 | 教育 |人物 |产业 |家电 |证券 |期货 |服饰


产经首页| 宏观经济| 上市要闻 | 环球财经 | 专题报道 | 深度报道 | 新股焦点 | 公司新闻 | 个股研究 | 行业分析| 银行动态 | 基金看点 | 高管声音
首页 > 市场消费 > 正文

碱性食品可抗癌是浮云?“酸碱体质”是伪科学
2011-12-07 23:51: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未必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gettyimages供图)  ●医学上根本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碱性食物不能防治肿瘤  ●经常喝碳酸饮料者的牙齿容易受到酸的腐蚀,建议用吸管  近年来,一些...

  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未必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gettyimages供图) 

  ●医学上根本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碱性食物不能防治肿瘤 

  ●经常喝碳酸饮料者的牙齿容易受到酸的腐蚀,建议用吸管 

  近年来,一些广告宣传和保健文章在鼓吹“酸碱体质”理论,称“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吃酸性的食品容易得癌症云云。与此同时,“碱性食品”应运而生,称可以改善酸性体质,从而预防癌症与过敏,增进健康。 

  然而,酸碱体质理论与医学科学不符,被医学专家称为伪科学。而且,所谓的碱性食品也不能对人体血液等处的酸碱度产生影响,没有预防肿瘤等种种好处。 

  文/伍君仪 通讯员胡颖仪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方明 

  “酸碱体质”是伪科学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方明把人体比作一间酸碱平衡的化学工厂,称很多能量代谢的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而这些酶要在合适的酸碱PH值(酸碱度指标)范围内才具有活性,例如不同的消化酶在酸性的胃液和碱性的肠液中发挥作用。但是,医学上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人体各个部位有不同的酸碱度,而“碱性食品”、“碱性水”可以通过改变酸碱度来调控人体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伪科学。 

  所谓碱性食物,包括了新鲜的水果和生蔬菜;所谓酸性食物则包括肉类、谷物、豆类等。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儿科临床教授加布·米尔金称,这些食物不能改变身体里的酸碱度,除了尿液——这无关紧要,因为尿液是被包在膀胱中,不会影响身体其他部分的PH值。 

  “碱性食品”不能抗癌 

  方明还介绍说,血液的酸碱度也不能被食物影响,因为血液里有多种酸碱缓冲机制,例如碳酸氢盐系统、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核酸成分等,使得酸碱度保持在PH值7.35~7.45的恒定范围内。即使这些缓冲机制被过多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耗竭,肺部还可排出二氧化碳减少血液中的酸性,肾脏也可调节酸根离子排出体外的数量,从而维持了酸碱度的稳定。 

  人得了癌症后代谢旺盛,产生酸性的物质偏多,但多吃“碱性食品”不能把“酸性体质”调成碱性,也没有治疗和预防癌症的作用。另一方面,吃了“酸性食品”也不会破坏人体的酸碱平衡,更不会令你更容易癌变。 

  米尔金干脆称:“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你的身体过于酸性,你应该使用他们的产品使其更加碱性,明智的做法是不要相信这个人告诉你的任何事情。” 

  喝碳酸饮料最好用吸管 

  临床上有酸碱中毒的说法。方明解释道,这是体内器官发生异常而造成的,例如肺功能变差后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多,形成呼吸性酸中毒;反之,肺部过度呼吸,或者有意识地进行又深又长的呼吸,则有可能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至于经常喝太酸或者太碱的水,令人体适应不过来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人体经过年代漫长的进化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有的人习惯每天喝大量碳酸饮料,例如可乐,其酸性可腐蚀牙齿——方明建议他们喝的时候应尽量使用吸管,不要让饮料在口腔内停留,令酸性液体长时间接触牙齿,可以减少对牙齿的损害。

(责任编辑:高蕾)

声明:同城315诚信网产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邮箱:chanjingh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十字牌"牛奶在港检出致癌物 香满楼称与其无关
下一篇:明治奶粉被检出放射物 查保质期可辨出问题产品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n>

 

网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号   邮政编码:430015
联系同城315诚信网: [办公室] 15710082619  
[网站建设]qq:2273883948   [频道合作] 
[广告热线]   [新闻热线] 
关于我们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