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0月10日讯(通讯员 宋黎胜)“哇”地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如同美妙的乐曲,回荡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是个男孩”,医生欢快地告知躺在手术台上的产妇。望着医生递过来可爱的小生命,产妇泪水夺眶而出,嘴唇哆嗦着激动地说“孩子,终于看到你了!”
怀孕7月得了“黄疸肝炎”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门诊接诊了一位全身发黄的女性病人。病人来自浙东南某小镇,姓王,今年29岁,怀孕近7个月。
王女士对医生说,怀孕后多次孕检,情况都还好。但6月下旬王女士身上出现了奇怪的症状,几乎是幸福与痛苦的分水岭。王女士全身皮肤莫名其妙地发黄,越来越黄,其血液中黄疸指数最高时是正常人近10倍。
莫非是“黄疸肝炎”,似乎又太不像。当地医院进行去黄疸、护肝等治疗,20都天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医生让王女士赶快去省城,一丝不祥之兆开始在王女士夫妻俩身上弥漫。
当专家一脸严肃、递上磁共振报告单,紧张乃至恐惧竟成了残酷的现实:肝门部胆管癌!而专家们的治疗方案,又给王女士及家人们一闷棍:考虑到治疗需要,建议王女士将孩子流掉,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很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猝死,同时还会耽误治疗。王女士及家人懵了,泪眼模糊。
多想和孩子在一起
“医生,能不能保住孩子,再想想办法,帮帮我吧!我做梦都想和孩子在一起”十分渴望有个孩子的王女士,向专家请求。王女士家人也几次恳求专家,一定要“帮帮忙”。其实,王女士及家人十分清楚,得了这样的恶疾,各种治疗后什么时候能再怀孕、还能不能当母亲,都难说。
肝胆外科专家请来妇产科、儿科等专家,进行大会诊。大家一致的意见是,现在胎儿还太小,若让胎儿“养”到34周之后出生,这样孩子生出来就没有问题,也好养,王女士及家人的心愿就能完成。当然,前提是能尽可能抑制肿瘤生长。近两个月时间里,什么危险都可能发生,这对专家及王女士都是严峻的考验。
专家说,若按这样的方案风险在于,因种种原因孩子最终仍胎死腹中;最坏也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是,母亲属高危产妇,在生产时遭到不测,如大出血等危及生命,而孩子也没保住,母逝子亡。
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赵大建回忆起过去两个多月的救治,感慨地说“既要及时给大人治疗,又得考虑胎儿的安全,非常难。在治疗中,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自己以往的经验,改良了常规的方案,并密切对胎儿检测,最终做到了‘两者’兼顾,争取到最理想的结果。”
母子“团圆”又除癌,步步艰难
为了争取到最理想的结果,以肝胆外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想尽办法,儿科,产科等相关科室多次来进行联合会诊,共同评估及分析,研究对策。比如在用药上就要精挑细选,既要对母亲有效治疗,又得避免对胎儿影响;为尽快将黄疸降下来,肝胆外科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就是在病人腹部开一小口,引流管插入肝脏,达到胆道,将因肿瘤造成淤结的胆汁引流出来。按常规,该措施都是X线下进行的,但考虑到放射线会对患者胎儿损害,现在专家改在B超定位下操作,难度增加不少。
先后两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黄疸明显降下来了,减轻了对肝脏的影响。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肿瘤被专家们死死“摁”住,让胎儿一天天长大。待胎儿“养”到第34周时,专家团队进行评估,认为已是“瓜熟蒂落”时,时不宜迟。次日,产科专家果断采取剖腹产,王女士顺利诞下一男孩,没有出现大出血等危象。经孩子评分属健康婴儿。
待王女士休养半个月后,最后的攻坚战开始了。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赵大建、主任医师张成武等专家走上了手术台。赵大建介绍,患者的胆管癌位于肝门要害部,这一区域有门静脉等多支重要大血管,加之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且还在产后恢复中,这些因素叠加,增加了手术复杂性和难度。
手术中,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分离血管,十分仔细地切除肿瘤……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专家们终于成功实施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王女士术后20多天的日子里,医生护士不分昼夜严密观察治疗及精心护理,让她很快度过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恢复顺利。
今天,满怀做母亲欢乐及对新生活向往的王女士,踏上归程,回家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