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医都武汉近年频遭血荒,一边是无偿献血长年告急,一边是被称作“最好输血方式”的自体输血推广15年难见成效。请看记者连日调查——
尴尬:推广15年,不足1%
所谓“自体输血”,就是医生在术前合适的时间将病人的血抽出储存,手术中再回输到病人体内,或是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处理后回输到体内,其技术难度并不大,一般的医院都能达到,九成手术适合。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在国外,自体输血已开展20多年,大部分临床用血靠此解决。目前,澳大利亚择期手术的患者约60%输的是自体血,日本80%的人术前会备好自己至少400至600毫升的血液。
在我国,尽管已实施13年的《献血法》早将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亲友互助献血列为3种输血方法,且要求三级医疗机构自体输血率应达到20%,二级医疗机构应达到10%,但多数人对自体输血依旧感到陌生。人民网曾调查1万多名网友,近九成网友不知“自体输血”为何物。“自体血回输最安全,能够有效避免艾滋病、乙肝等疾病交叉感染。”武汉普爱医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表示,除了安全,自体输血还能加快病人康复,不会引发溶血反应及免疫反应等。
同时,自体输血经济。据介绍,手术前3天抽取200毫升血需35元费用,保存费一天3元钱,3天后使用仅需44元钱。
在武汉血液中心招募科科长聂东航看来,推广自体输血,能缓解血源紧张,使更多病人得到救治,还能缓解部分稀有血型患者的用血困难。
然而,多方叫好的背后,却是尴尬的现实:目前,武汉自体输血量不及用血量的1%。
自1996年起,武汉就有医疗机构开始推广自体输血,但到目前仅有十余家医院开展这一项目。即便在同济、协和、人民、中南等武汉地区“四大家”医院,也未得到广泛开展。
缘由:“剃头挑子两头冷”
令记者意外的是,医患双方都对自体输血缺乏积极性。
患者不接受。2009年,武汉市普爱医院便推行自体输血供患者选择。然而,99%的患者都选择了输异体血。“很无奈。”该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说,许多病人疑惑:自己是病人,抽血会不会加重病情?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采访30余名患者,其中仅2人听说过自体输血,且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输自己的血。在省人民医院外科,患者许先生还质疑:“抽出来的血再输回去,是否安全?”
对自体输血,多数医院认为是“吃力不讨好”。“小小的血袋也是拦路虎。”汉口一家三甲医院输血科负责人介绍,该院正准备启动自体输血,然而购买储存血液的采血袋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