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提出要在年底前,实现全市45%的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到2015年,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然而,看似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却难以得到许多小区居民的认同。那么,垃圾分类缘何提出多年而应者寥寥?
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
家住西城区积水潭的王大爷说,最近小区正派发一种关于垃圾分类的彩色小册子。记者拿来他的小册子看一下,发现里面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事无巨细,写的很具体。
“小册子很实用很全面。但具体操作时,还是很麻烦。”王大爷说,“可能是年纪大了,每次扔垃圾时我还得跑去看小册子,跑来跑去挺麻烦。不知道有没有这类的宣传片,也许,多看几次我还能记得住。”
在这个小区居委会药大学家属院内,记者发现,这个小区不仅给每户配备居家分类垃圾桶之外,还在每幢楼道外配备一个分类的可拖运的垃圾箱。一旦装满,就立即更换,避免了分类垃圾不分类运输的局面。
在这个小区进行调查时,一位曾经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成先生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垃圾分类方式。“例如,他们会把装牛奶的盒子,剪开洗干净,叠好整齐等待上门收取。其实,如果把垃圾分类养成习惯,随手分类只是举手之劳。”成先生说,“但是垃圾分类的初期,一定要有导入阶段。要把分类垃圾的标识做明显一点,方便区分。同时,还要做好宣传,不仅要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居民了解哪种垃圾应该丢到哪个垃圾箱里。还要让人知道可回收垃圾是怎么被回收利用了的。”
一家民间环保机构的组织者谢然告诉记者,目前垃圾分类在法律法规层面尚属空白,制度建设尚需提速。并且垃圾分类的实现,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有序推动,而不能“一阵风似的抓”。(来源:工人日报记者:赵剑影)
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普遍匮乏制度建设尚需提速
2011-11-14 12:45: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日前,北京市提出要在年底前,实现全市45%的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到2015年,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然而,看似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却难以得到许多小区居民的认同。那么,垃圾...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