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介绍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白细胞下降的现象。“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是医生必须付出的代价。”张澍田说。但又脏、又累、又自残的消化科,却让人觉得有无限的乐趣。有了ERCP,胆管里有结石的病人再也不用做开腹手术了,这是创伤最小的技术,就像从嘴里把石头“捞出来”。在张澍田看来,这种治愈病人后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
好医生是为了病人而活的
作为副院长,张澍田对自己医院的医生有很多要求,比如“只要穿着白大褂,当病人问问题的时候,就不能说‘不知道’。”哪怕病人只是问“这个化验单在哪儿取”,就算真的不知道,也要说“您先到某个地方,到了那里再问问看。”原则就是必须想办法帮人家解决一部分问题,把事情往前推一步,而不能推卸责任。再比如,他规定,不管多大牌的专家,给病人做内镜手术前,一定要亲自向病人和家属解释并发症、可能出现的情况等。解释通了,得到病人的理解,以后就会少很多误会。
做一名好医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的。张澍田认为,做好医生和做好人一样,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他经常问别人,专家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在专业方面都差不多,但有文化支撑、哲学指导,就能成为大家,否则永远只能是专家。至今他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自己读的唐诗、《论语批注》、《孟子》等。二是要吃过苦、受过罪,知道所有东西都来之不易。上高中时住30几个人的大通铺、什么农活都干过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所以他的孩子上小学4年级开始,张澍田就不定期地把他送到农村住一段时间,而且亲自带他到农田里除草。用他的话来说,“这样的苦,孩子吃得越早越好”。三是要有丰富的阅历。阅历能培养人更开放的心态,对做人、做事、做学问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友谊医院,他也要求医生护士自己去当一次患者,挂号、看病走一圈下来,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病人的心态。
内镜中心门外的墙上,写着这样两段话:病人及家属与医生不同的认识——病人及家属认为,现代医学无所不能,应该能治好我的病;医生认为,现代医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病人及家属与医生应该达成的共识——生病、痛苦和死亡都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事情……;张澍田觉得,病人和医生之间应该像他小时候父亲和病人的关系一样,好医生是为了病人而活的,这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
《生命时报》 (2011-11-29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