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冶集团因投资中冶恒通巨亏46亿元,中冶集团在其官网发布的 《关于中冶恒通的有关情况说明》(下称《说明》)中对其持续亏损一事予以承认。但中冶集团并未透露具体亏损数额。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有多位中冶恒通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出现巨亏已是公开的秘密。“中冶恒通每年亏损额大概近10亿元,开始亏得少,后来则是年年巨亏,现在公司已经是负资产。”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冶恒通内部人士称。
最新消息称,由于中冶恒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无法恢复生产继续经营,中冶恒通的裁员工作已在今年6月下旬启动,经过公司多次动员、劝退后,在职注册职工4237人中已签 “退厂协议”(即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的近3000人。而未签退厂协议的,则分批次按经济性裁员处理,其中首批经济性裁员600人。
2007年9月,经重组唐山恒通公司后,中冶集团建立合资公司中冶恒通,其中,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持股67%。去年8月11日,中冶恒通正式成为中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媒体日前报道称,由于中冶集团投资该公司已经超过70亿元,最终将承担高达46亿元的亏损。“中冶恒通投资不久便一直亏损,集团网站对此已经声明,其他具体信息不便透露。”中国中冶董秘康承业在近日对媒体的书面回应中表示,亏损对集团上市公司并无实质性影响。
然而事实上,亏损已成中冶恒通的多年顽疾。据中国中冶招股说明书披露,中冶恒通2008年亏损5.6亿元,2009年上半年亏损4.9亿元。
不过,中冶集团尚未对亏损具体数额进行披露。“因中冶恒通资产处置事宜还在商洽中,资产损失额有待处置后才能最终确定。”
历经2010年8月到当年12月港中旅的短暂托管后,中冶恒通即停产至今。公司在册4237名员工也在其后过完了培训中的半年。据一名参与过培训的职工反映,今年1月下旬开始放假,2月底回到京唐港,从3月初开始培训,培训一星期再放假一星期,然后全员放假至今。
上述报道称,从中冶恒通不具名员工手中获得的一份《经济性裁员通知书》显示,由于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无法恢复生产继续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在听取公司工会意见后,经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决定进行经济性裁员。
据了解,中冶恒通经济性裁员600人。做出经济性裁员之前,中冶恒通已在通过劝退等方式让员工主动辞职,此前签署自愿离职书的员工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补偿金,据一位已退厂的职工透露,相比经济性裁员,选择主动辞职的人可以多获得3000元补偿。
据悉,中冶恒通在职注册职工4237人,现在已签了解除劳动关系申请书的近3000人。
此外,中冶集团日前表示,由于土地、房屋等资产权属存在法律瑕疵,中冶恒通并未被纳入中冶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中冶(HK1618)。因此,中冶恒通亏损不会对上市公司有影响。
而对于中冶恒通的亏损,中冶集团表示,自组建以来,由于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等原因,造成公司的产品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持续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