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做起委托贷款的生意。截至今年8月31日,在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117份公告中,涉及上市公司的就超过一半,发放贷款额竟高达170亿元。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到21.6%。
这是一个庞大得无所顾忌的高利贷市场。有媒体调查称,在浙江,民间借贷的利息回报年利率已经高达100%。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还不到10%。
获取利息收入成为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从事人民币投资业务的李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上市公司放贷获利,有不务正业的嫌疑,但根据资本逐利的天性来说,可以理解。”他认为,在央行一再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上市公司凭借资质优势,更易在银行获得贷款,并且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搞实业投资肯定不如金融投资挣钱快,这也正是上市公司做委托贷款的重要驱动力。
一位银行从业人士称,在委托贷款业务中,银行并不承担过多风险,委托贷款一般的流程是,贷款人和借款人向银行提出申请,与银行就资金用途、期限、利率等达成一致,银行调查之后,就可代为发放。这个过程不占用银行的贷款额度,不承担任何风险,不对任何一方负责,还可收取至少1%的手续费。因而,银行也愿意促成这种交易。
如果不考虑风险,委托贷款对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来说算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业内人士指出,委托贷款给上市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生了高风险。上市公司这种“不务正业”的现象渐趋严重,可能加剧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这种从企业到企业的资金流向,从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在委托贷款的过程中银行监管角色被弱化,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以此方式形成的资金链并不稳固,也不安全。”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崔学刚认为,这种银行——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向,也正是风险的传导过程。投资一旦失败造成亏损,会直接带来股票下跌。而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业务均属于表外业务,银监会无法进行实时监控,有可能会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隐秘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