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看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实则关联度极大。有人将其均归罪于当前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缺陷。不过在我看来,这只是问题表面。真正深层次、甚至带有基因性质的原因是中国人包括政府投机性太重,通俗点说就是赌性重。
就中小企业主而言,之所以限入资金困局,多半是企业处于顺势之时,不能居安思危,相反通过借贷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四两拔千金,较短时间增肥、或者获取超额回报。作为纯逐利的借贷资金,生性只是锦上添花雪上加霜,宏观经济形势稍有变化,这些资金必然回抽,从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借别人的钱风光一时的企业,自然一步步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积极点的继续死扛,消积点的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消极点的只得选择了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
在稳健的企业家看来,借钱做生意就是投机,就是以小博大,无异于赌博。尤其是沾上高利贷,玩起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后,他们不再是在经营企业,而是在疲于应付嗜血的资本。由产业家专为投资家的段永平,对于借钱投之经营之弊举过一个例子:美国一家房地产公司因为借款经营,在上世纪70年代资金链断裂几近破产,股价跌至几毛钱。此后该公司严守不借钱的原则,并因此一直健在,股价也随之涨到700多美元。
温州民间信贷资本利率上升至26%,更有极端者高达60%,这种显然不合常理的高利率,对其中任何一方而言就是在赌。正如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所言:因为银根紧缩,其他地方也存这种情况,但是因为温州投机气氛比较浓厚,市场波动较大,危机较为严重。
同样,对于那些在股市里折腾数十年,尚不能挣到一毫一厘的炒家而言,他们甚至称不上是投资者,只不过是赌场里的投机者。
若以1993年至今推算,A股上市公司里,绝大多数股票都有不错的回报,一些优质企业更是取得了数十倍甚至百余倍的收益。更具反讽的是,这些公司都是路人皆知的公司,比如万科、招行、深发展(000001,股吧)、白药、茅台(600519,股吧)……比比皆是。如果真的愿意从1993年起投资一家企业,想赔钱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还是有股民很容易就这实现了这件事,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投机。
中小股民资金小,更急迫想快速暴富,于是心浮气躁,企图走偏门:炒概念股、热门股、绯闻股。结果不是被庄家玩就是被不良上市公司玩,到头来落得两手空空,一次次去映证股市里“七亏一平一赢”的六字真言。
中国自古以来赌风盛行。到了清代,连专写鬼怪的蒲松龄都看不下去,写下俚曲告诫:田产不尽不肯休,净腚光才是了手。
一旦破除了人性中赌的魔咒,那些中小企业主几十年的心血不至于付之一炬,那些在股市里作出十几年贡献的老股民,也不至于“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
股神巴菲特和其搭档芒格在伯克希尔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两人均提到中国人的赌性。芒格的评价是“中国人好赌博,许多投资品当成了赌博机会。”而巴菲特则是具体批评“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是在赌博。”
曾有人问澳门赌王何鸿燊:什么才能赌博时不输钱?赌王的回答:不赌。何之所以为赌王,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赌技,而恰恰在于他不赌。
只是赌已成风,不只是企业在赌,散户在赌,政府何尝不是?当年投入的四万亿就是一场赌博,在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从而驶上健康快车道,天下太平。只是事事不遂人意,这个赌局几近完败,现在反而陷入物价飞涨、经济放缓硬着陆的风险,左右为难。
不管承不承认,经济学上称之为滞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