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即将到来,又恰逢月末、季末的存贷比考核时点,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又现活跃姿态,产品名目繁多,投资标的纷繁复杂。
银行究竟是“真理财”还是“真揽储”?是客户利益为先还是自身需求至上?记者进行了调查。
发放大量收益诱人理财产品成揽储捷径
“7天理财产品,收益高达5.4%,欲购从速。”记者近日接到来自某国有银行的一条假日理财短信之后,就赶去附近的网点询问。意想不到的是,记者被告知“总额度为20亿元的理财产品已在一天之内售完”。
为躲开揽储嫌疑,各银行近期纷纷推出一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作为目前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比如,建行推出“利得盈”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于债券以及货币市场,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5.2%之间。投资期限为15天-29天不等。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到期会自动转为存款,因此不少银行在产品发行上都打“时间差”,计算考核日期发行。
上半年银行“差钱”,发放大量收益诱人的理财产品成了揽储捷径。在银监会对短期理财产品加大监管力度之后,商业银行又出另一狠招发放短融信托类产品。随着房地产信托被叫停,能源类的企业成了接手者。比如,招商银行就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了票据、短融类理财产品,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年化收益率至少可达6%。
“短期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设计满足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一般会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比如电力、煤矿等财力雄厚的企业。”招商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考核时点,银行集中推出理财产品不难理解。同时,节假日前,企业需要用大额资金的机会比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银行只能想尽方法,比如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把存款留住,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闲钱来达到月末、季末的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