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揽储利器,火爆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会否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的出台而“退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伴随银监会日前正式发布《管理办法》,银行未来吸收存款的压力或将加大;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仍对《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保持观望。
理财产品“热闹”依旧?
“9月份以来,理财产品发行依然非常"热闹"。”一家中资银行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9月末的季度指标达标压力很大,压过时点的理财产品发行火爆。”
每逢季末同城315投诉产经,各种超短期理财产品蜂拥而至。公开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8日,9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149款,创下今年以来月发行新高,环比增长14.7%;其中,投资期限为1~6个月的短期产品发行了1954款,环比增15.8%,占比高达91%。同时,“短打”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水涨船高。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底,银监会就对上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要求商业银行应按规定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
10月9日,银监会正式发布《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将存款单独作为理财产品销售,不得将理财产品与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进行宣传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变相高息揽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