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增速略超预期 上市银行高增长能否持续?
2011-11-07 13:30: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瑞银证券银行业分析师 励雅敏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
赵庆明
三季度末,上市银行再一次交出了亮丽业绩。在规模扩大、净息差回升、中间业务增长三驾马车的推动下,上市银行31.7%的增速略超预期。
然而,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信贷持续紧缩的不利经营环境下,质疑之声正在扩散:银行净息差在持续回升后是否面临拐点?在三季度增长已显露疲态后,中间业务能否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势头?愈发严重的存款流失,是否会改变银行最稳固的增长动力?不良贷款率在达到了一个相对低点后,是否将面临反弹压力?关于银行经营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期金融圆桌,将围绕这一系列市场关注的话题展开,请银行业专业分析人士为我们一一解答。
三季度业绩略超预期
上海证券报:今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1.7%。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盈利增速?推动上市银行盈利向上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鲁政委:这样的增速既在预期之中,又略有些超预期。在预期之中是因为:一方面,今年的信贷增量仍然不少,信贷同比增速仍然不低;另一方面,今年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扩大,不仅今年投放的信贷如此,此前年度投放的信贷也因为今年的重新定价而扩大利差,为利润增长作出了贡献。
略微超预期,是因为在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仅为28%左右的情况下,银行的利润增速超过了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银行业如此之高的利润增速,应该是无法持续的。
励雅敏:16家上市银行已经完成了三季报披露,业绩基本符合我们预期,实现同比31.7%的稳定增长,净息差环比回升。根据我们的测算,推动前三季度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为规模增长、净息差回升和中间业务增长。
净息差方面,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累计净息差持续向好,对净利润的增速贡献为6.9个百分点。我们分析推动三季度净息差持续回升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贷款议价能力持续提升,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加大,前三季度加息效应的显现以及存贷比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来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推进力度,各家银行小企业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类贷款,该项业务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三季度推进力度不减,由于这一块业务利率普遍上浮15%-30%,对银行净息差的回升提供了一定支撑。我们预计四季度上述驱动因素的效力将有所减弱,同业市场收益率将下降,净息差将继续小幅回升,但环比幅度减弱。
赵庆明:这一增速远超出我年初的预测,当时预测值在20%左右,现在看全年实现盈利增长能达到30%,甚至更多,远超过年初市场的平均预期。推动上市银行盈利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规模的增长,多数银行资产增速在10%以上;二是随着今年3次加息,银行的息差有所扩大;三是由于信贷规模受到管制,银行的定价能力有所提高,利率上浮的贷款比重和利率上浮幅度都有所提高;四是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多,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贡献较大。
中间业务增速趋缓
上海证券报: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大力推进业务转型的时期,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关键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业绩中,规模、利差和中间业务分别贡献了净利润增长的13%、7%和9%。三季度,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由此前的高速飞跃逐渐回归正常。有观点指出,未来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将进一步趋缓。对此你怎么看?
鲁政委: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与理财业务的发生量高度正相关。考虑到目前银行理财的基础资产主要是债券、票据、贷款等,实际上不过是变相的利息收入。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并不值得庆贺,因为它反倒让渡了部分商业银行本应得到的息差,这与西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投行、交易、财富管理等存在显著不同。
而且,今年银行理财的快速发展,主要与资本市场不景气、房地产限购等替代投资渠道遇阻,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利率偏高从而理财可以获得更高收益等临时性因素有关,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有利条件会一直存在。随着货币政策放松,这些条件对继续快速发展理财业务变得不是非常有利。同时,未来监管政策的任何变动,也都将对理财带动的中间业务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励雅敏: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为净利润增速的贡献达到9.3个百分点,同时投行、咨询以及结算等业务增速保持稳定,推动中间业务持续增长。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环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保证金存款被纳入监管范围以及理财产品的监管趋严,使得相关业务增速有所下降。我们预计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在四季度将进一步减缓。
赵庆明:三季度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监管政策上对某些业务的限制导致的,当然这些限制是出于风险防控的目的,也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我不认为未来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将放缓,尤其是从大的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将继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仍将超过传统业务。当然,由于监管和市场的变化,在某些时候,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放缓甚至停滞。
存款流失影响有限
上海证券报:存款流失是银行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存款同比增速不到10%,甚至部分银行还出现了三季度环比负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常而言,存款流失会限制银行贷款规模增长,中期或对银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你怎么看?
鲁政委:存款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存款收益低于理财收益,存款大量转化为理财。但这并不意味着存款从银行“流出”,这些资金仍在银行体系内,只不过是以“理财”的形式存在。给定75%的存贷比监管指标,这的确会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一方面,存款流失贷款减少,减少了利息收入,但与此同时,理财收入却在增加,由此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此消彼长,这种所谓的存款流失,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是有限的。
励雅敏:截至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总负债规模达到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存款余额达到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环比负增长0.25%,存款增速显著慢于贷款增速。16家上市银行中,10家银行存款季度环比增长为负,我们覆盖的6家银行中4家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环比负增长。
存款增长成为信贷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较大。总的来看,受制于存款负增长和日均存贷比考核指标,三季度规模增速放缓,存款增长显著慢于贷款增长。我们分析三季度上市银行存款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信贷扩张减速导致企业存款增速放缓和监管的加强导致票据承兑业务的缩减进而引起保证金存款的减少。我们预计上述因素在四季度将有所缓解,信贷投放将相对宽松,预计四季度信贷增量将在1.65万亿左右,加上通胀的逐渐下行存款有望回流银行,我们认为银行存款有望逐步增长。
我们预计,随着年末时点的到来四季度存款竞争将加剧,但理财产品的减少和CPI的下降将使得存款部分回流银行体系,存款增速将回升。中小银行由于相对缺乏网点和客户资源,日均存贷比要显著高于大行,因此我们认为中小银行的吸存压力虽然将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
赵庆明:造成上市银行存款增速较低,甚至部分银行存款相比二季度末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一是经过上半年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有所下降,银行创造衍生存款的能力下降;二是三季度新增贷款比二季度减少4192亿元,由贷款直接创造的存款相应减少;三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从银行吸走了部分客户存款,使得这部门存款以其他形式存在银行的负债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有多家银行在三季度存款余额出现了减少,但是其中的多家银行其负债总额并未减少,反而是继续增加的。
存款流失确实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特别是对微观个体来说,如果某一家银行存款出现较大流失,特别是在其存贷比已经处于监管上限时,其贷款可能不仅不增加,还被迫减少来符合监管要求和维持适当的流动性,这当然会影响到业绩。不过,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看,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仍然会继续增长,出现环比负增长仅仅是偶然现象。此外,从中长期看,尽管受制于金融脱媒,银行的存贷款增速都可能出现双双回落甚至负增长,但是银行的中间业务却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风险可控尚需观察
上海证券报:房地产行业贷款、地方融资平台以及表外信贷等因素,不仅为银行业绩表现埋下隐忧,也使得当前银行股估值依然不乐观。你对银行股估值的未来走势怎么看?
鲁政委:监管部门的风险预警,并不等于就是最终将会发生的实际业务风险。相反,往往由于监管部门的较早风险提示,银行提早关注,这些风险反倒最终不会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银行的确持有大量与地产相关的抵押品,房地产如果出现不可控的崩塌性下跌,对银行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如果房地产自主降价的渠道得到疏通,房地产主动下调价格,对银行不仅不会增大风险反倒还是风险的有效释放。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自主降价的渠道并不通畅,如果由此造成房地产最终“憋不住了”发生房价的雪崩,那么,这才是最大的不可控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主要是偿债时点过于集中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而不是还不起钱的“偿付能力问题”。在政策已经开始“微调”,允许地方单独发债、允许融资平台贷款经批准可展期之后,短期内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已基本释放。
至于表外业务,的确,此前西方的金融危机主要就是由表外业务引起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并不是说只要是“表外业务”就必然会有很大风险,而主要是由于其往往处于监管视野之外,此前的西方银行就是如此。但是,目前我国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并不断调整监管手段,使其始终处于监管者“雷达屏”上。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这部分业务,还不大可能有大风险。
励雅敏:房地产相关贷款总体风险有限,但有增加的可能。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截止2011年8月末按揭贷款平均“偿债收入比”为33%,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平均抵押品比例为189%,拨备覆盖率较高,房地产贷款风险有限。但是我们认为房地产政策目前没有松动的迹象,目前交易量和成交价的松动显示房地产调控效果初步显现,预计四季度上市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风险或将增加。
平台贷风险担忧缓解,2012年上半年集中偿付的情况需要关注。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此外,银监会副主席也表示对原有期限安排不合理的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者展期一次。我们预计这一措施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此外,根据部分银行三季度业绩发布会的信息,明年上半年将是整个银行业回收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高峰期,上市银行的回收情况和相关贷款的资产质量值得关注。
我们认为政策定向宽松和微调将为银行板块的投资价值提供支撑,银行股有望获得绝对收益,但经济下滑、小企业、房地产和平台贷款的风险将抑制银行股估值大幅修复,上涨时期相对收益将收窄。我们维持对板块中性的看法。
赵庆明:影响银行股估值的因素很多却充满了变数,我个人感觉确实很难把握,但是我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充满信心的。房地产相关贷款的风险整体可控,即使未来出现房价较大幅下跌,银行在这方面可能遭受的损失还是能够承受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形成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政策形成的,这不应完全推给银行自身,需要依靠改革来化解,我个人相信未来在政策上会找到合适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此外,随着金融创新,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这能够保证银行利润仍然会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当然,随着股改上市红利的逐渐消失,银行利润增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大家可以看到,今年前三季度在四大银行中,只有农行一家利润增幅超过40%,其余三家都在30%以内。
货币政策或“不再紧”
上海证券报:你对未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有何预期?这些政策调整对于银行的资本金、贷款规模增速、以及其他业务等又将形成怎样的压力?
鲁政委:从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说,目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给定75%的存贷比,目前已无继续提高的空间,未来的趋势应该是下调的。对于基准利率,目前处于中性水平,短期内可能持稳,但未来最终是上升还是下降,目前尚难判断。对于绝大多数银行来说,制约其信贷增长还有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因此,单纯的准备金率下调,并不足以令信贷有效回升。
励雅敏:从核心资本充足率分析,部分银行仍然面临补充资本的压力。根据三季报公布的数据,我们覆盖的6家银行中交行和农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9.5%,我们认为农行有望通过自身积累解决核心资本补充的问题,而交行面临一定压力,不排除为未来1-2年内有股权融资需求。
近期媒体报道部分银行上调首套房贷利率,但我们认为由于利率上调仅针对新增按揭贷款,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提升有限。假设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5%-30%,我们预计上市银行2011年净利润增速将增加0.2%-0.6%。受信贷额度限制和价格上升导致需求下降影响,我们预计下半年各银行按揭贷款增速将下降,明年将和整体贷款增速相似。
赵庆明:当前我国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确实都存在下调的可能性。随着澳大利亚、欧元区、巴西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以及我国通胀率有所回落,我国也存在降息的必要和可能。整体上判断,我国货币政策已经不可能更紧,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有所减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有所回升,特别是当前中央相继出台措施鼓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和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信贷投放会增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