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销售时,给投资者提示的预期最高收益有10%,可1年半过去了,最后产品到期时,收益率只有0.54%。法兴银行给广大投资者画的一个饼,但最后这个饼成了泡影,投资者只得了比活期利息高出0.04%的收益。
这种情况,在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中,绝对不是个例,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国际经济动荡因素,让原本研发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远超于中资行的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折戟,除了收益充满变数外,发行量也陡减。有公开资料显示,10月份国内理财市场中,外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仅15款,相对应的,中资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566款,外资行市场占有份额降到0.8%。
外资银行依然以高收益博眼球
法兴银行近期到期的1.5年期大众化股票指数篮子挂钩人民币投资产品,预期收益率为10%,最终收益率仅0.54%。它的惨淡收场似乎并没有改变外资行喜好以“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注意的传统。
据银率网显示,近期在售的外资行理财产品,依然以10%以上的年华收益率高调亮相。
星展银行发行的2011年“股得利”系列1160期12个月 H股挂钩人民币,预期收益率高达32%。
汇丰银行发行的2011年两年期人民币一篮子环球股票挂钩结构性投资产品(到期95%本金保障),预期年化收益率10.40%。
花旗银行发行的2011年5年期挂钩台湾指数每日累计收益可自动提前终止澳元票据。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00%。
目前,多家外资行正在发行的均是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产品,东亚的“牛熊双盈20”、花旗的“挂钩MSCI台湾指数澳元票据”、星展的“股得利”1159期等理财产品的期限都长达5年。
由于资金面宽松预期,因此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优势已经降低,相应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会相对做得长一些。
QDII依然时运不济
外资银行涉及的理财产品多投向海外市场,受整个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收益自然不高。而与之同病相怜的还有银行系QDII,从2008年至今,仍未能咸鱼翻身。
截至11月11日,国内正在运行的243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负的理财产品139款,占比为57.2%。其中,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19款QDII产品中,有121款产品收益为负,占比55.25%,其中有两款产品累计亏损过半。而中资行正在运行的24款理财产品中,也仅有6款收益为正。
只有投资于黄金的QDII是比较幸运的。11月9日,渣打银行“开放式黄金指数人民币UTSN003”产品净值2.4315,累计收益高达143.15%。此外,尽管以欧元计价,但花旗-贝莱德世界黄金基金欧元对冲产品和渣打-美林黄金基金欧元款产品累计收益分别达到27.77%和33.38%。
不过,作为境外理财的强项,尽管QDII产品深陷泥沼,但外资行并没有放弃这类产品的发行。
花旗银行近期推出的“挂钩MSCI台湾指数澳元票据”就是一款QDII产品,相比早先发行的QDII,这款产品不仅加入了保本设计,并可自动提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