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健康| 教  育| 女人 | 房产 | 汽车 | 窝窝团 | 财经 | 图片 | 专题 | 访谈 | 体育 | 九头鸟评论 | 情感 | 口碑 | 报料 | 调查 | 天天315 d|区域 |经济 | 市场 |上市 |专题 |能源 |科教 |证券 |食品 |国土 |风尚 |文化 |媒体 |企业 |活动 |产经与法 | 美容 |医药 | 教育 |人物 |产业 |家电 |证券 |期货 |服饰


产经首页| 宏观经济| 上市要闻 | 环球财经 | 专题报道 | 深度报道 | 新股焦点 | 公司新闻 | 个股研究 | 行业分析| 银行动态 | 基金看点 | 高管声音

存折银行卡将退出江湖?
2011-11-28 18:23: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部分银行不新开存折,市民卡有望取代银行卡,指纹、人脸支付兴起  市民宋女士发现,最近到银行新办存折有点困难,在存折逐步淡出市民视野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市民卡正在紧锣密鼓地加载金融功能,上海市甚至早...

    部分银行不新开存折,市民卡有望取代银行卡,指纹、人脸支付兴起
  市民宋女士发现,最近到银行新办存折有点困难,在存折逐步淡出市民视野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市民卡正在紧锣密鼓地加载金融功能,上海市甚至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尝试不要存折不要卡的指纹支付……今后银行存折是否会成为“古董”?或者甚至连银行卡都不需要,只要凭指纹、人脸就可以支付?


  不到两成人还在用存折

  “怎么现在办个存折都这么难?”市民宋女士称,自己存单一直用了很多年,现在想办个存折,没想到,银行的人都推荐她办卡。宋女士不明白,难道银行存折以后会逐步消失?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卡方便、不易损坏、受理渠道广,包括柜面、ATM、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都可以刷卡,而且全国范围可以使用。”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相比而言,存折携带相对不方便,磁条较易损坏,而且只能在柜面上受理,不能在自助设备上使用,不能办理网上银行,使用上会受到很多限制。
  一家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使用存折的客户越来越少,总量可能不到两成,主要是一些老年客户。原来卡折对应的客户,现在也基本上只用银行卡了,“存折被淘汰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市民卡能否取代银行卡

  一方面存折在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市民卡都在紧锣密鼓地加载金融功能,今后老百姓钱包里众多的银行卡是否也会浓缩在一张市民卡中呢?
   据了解,南京市民卡发放已经快两年了,工行、南京银行(601009)成为首批为市民卡提供金融功能的银行,此后,中行、农行、建行、交行等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一张小小的市民卡,看病、缴费、坐车、购物都可以,那么市民卡有没有可能取代目前市场上各式各样的银行卡呢?
  “我们现在市民卡开通和使用金融功能的已经有几万名客户了,不过,和发出去的近200万张卡比,数量还没达到预期。”南京一银行相关人士称,为了鼓励客户开通市民卡的金融功能,各家银行都在推出赠礼等一系列优惠活动。
  “有些市民可能会对市民卡当银行卡用有顾虑,觉得不够安全,因为自己的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全在这张市民卡上。”一银行人士称,目前加载在市民卡上的银行账户是磁条的,但到2014年左右,这些账户全要变成芯片的,这样安全性要比磁条银行卡高很多。一张市民卡的芯片上就像分了很多房间一样,有医疗的房间,有银行的房间,有交通的房间……
  不过,短期内市民卡还取代不了银行卡,一位银行人士称,目前别说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银行卡,就连同一家银行的卡也有不同特色,比如有在商场可以打折的,有在超市打折的,还有可以享受美食优惠的,一张市民卡很难体现银行卡的个性化和丰富性。

  银行卡会消失吗

  今后或许连银行卡都不需要,只需要按按手指,或者凭自己的一张脸,就可以轻松买单。记者了解到,由立佰趣与各家银行合作推出的指纹支付,早在2009年下半年已正式向上海市民开放,开通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交行、招行、光大等。
  近年来,一些美容美发、SPA、餐饮类行业商户自行开展的储值卡消费业务,经常出现老板卷款跑路的案例,而消费者只要使用指纹支付,无需成为商户会员,也无需预储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最高储值卡会员的相应折扣。因此,指付通业务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上海地区支持指纹支付的商户已经近万家。
  南京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如果真正实现指纹支付,需要涉及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改造,难度较大。不过,南京另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则非常看好指纹支付的前景,“如果市民身份证将来采集市民指纹信息,消费者通过指纹支付完全可能实现。”此外,人脸识别技术也在其他一些领域开始采用。“不过,即使指纹支付、人脸支付实现了,也只是区别于银行卡支付的另一种支付方式,市民还是需要一个银行账户的。”

声明:同城315投诉产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邮箱:chanjingh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超短期理财产品“替补”现身
下一篇:基金定投:又一剂营销迷魂药?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n>

 

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号   邮政编码:430015
联系同城315投诉: [办公室] 15710082619  
[网站建设]qq:2273883948   [频道合作] 
[广告热线]   [新闻热线] 
关于我们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