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觐 发自上海 《 国际金融报 》
曾四次上市未果的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佛慈制药”)的首发申请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已一月有余。虽因屡被“打假”而饱受媒体质疑,但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制药企业,其最近几年的财报堪称靓丽:2008年至2010年,净利润从2160.92万元上涨到5124.17万元,年度复合增长率高达53.99%。但是这种高增长态势并没有得到延续,今年上半年仅实现营业收入12613.67万元,不到上年度26240.6万元的一半;同时,实现净利润金额仅为1495.1万元,更是不到上年度的三成。
对于以上情况,《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此番净利润的大幅下滑看似突然,实则必然。众多数据表明,报告期内,佛慈制药的盈利存在极大“泡沫”,招股书中所披露的高毛利率更涉嫌造假,这些或为未来业绩变脸埋下伏笔。
涉嫌转移巨额亏损,实际盈利存“泡沫”
记者从佛慈制药最新招股书中了解到,为了消除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佛慈制药的生产成本,佛慈制药于2007年12月5日与兰州佛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工贸公司”)、制药厂三方签署《资产收购协议》,以1022.46万元的价格收购工贸公司的相关经营性资产及负债,工贸公司主要从事药瓶、药品包装盒、包装箱、瓶签等药品包装材料的生产,为佛慈制药 达300元。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医保产品市场规模有望超过美国”等。而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十条中明确规定:引用的数据应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并注明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