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认为,固定收益总监“公奔私”,重点是要不要阳光化的问题
11月以来,大盘再度低迷,月跌幅5.46%;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的人事变动汹涌,其中华夏、嘉实、华富三家 时,庄正表示,“从近几年的趋势看,这种现象在公募基金中确实存在。这方面关键是要看总监、基金经理如何定义这个产品,能不能顶住压力。这个是行业的问题,放在某个公司某个人身上不合适。”
“公奔私”聚焦是否阳光化
三“大佬”集体离职,却选择不同的去处。
原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爱斌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5年,中国债券市场空间会好一点,权益类的股票市场我觉得没特别大的机会,趁目前市场环境不错,债券市场又是大发展时期,想开拓自己的事业。”据他介绍,其创立的北京鹏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刚成立,目前处于筹备产品发行阶段。
此外,刘熹则对记者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债券投资工作,不过还没决定最终去处。自己会先休息一段时间,想想债券投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曾刚则选择继续待在公募基金业。
“公奔私,重点是要不要阳光化?逆境阳光化存在问题是成立成本、募集成本比较高。债券私募一年收益6%~9%,能覆盖这些成本吗?”庄正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大佬’客户还是很多的,首先是认同这种产品特性,低风险品种,其次是客户收益期望本身比较合理,作用也仅作为资产配置。”
“他们可以做细分市场,所以,可不阳光化;阳光化倒也可以,但一定要有规模。当然做债的‘大佬’资产配置会比较强,阳光私募仓位灵活,又有绝对收益理念,转身私募界定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庄正进一步补充道,“普遍感觉,现在私募基金经理精于债券投资的不多。和这些懂债的‘大佬’合作,客户会越来越理性的。”
2012是债券投资年
在过去的6年里,债券型基金始终保持收益为正的良好记录,但今年前三季度,债市、股市双双回落,债基普遍出现负收益。对此,庄正分析道:“主要原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债市、股市流动性缺乏,基础市场很差,致使债券基金6年来首次负收益。从组合分析,负收益也有主观原因,债券基金不像前两年那么谨慎,信用债配的比较多。新股投资方面,本来相当长时间都是无风险收益,但随着近年新股上市数量增加,跌破发行价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面对股债“双杀”,杨爱斌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尤其是2009年、2010年国家注入太大的流动性,投资驱动的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比如地产等,效益很差,不立即产生现金流。于是,通胀推上去了,地方政府及房地产债务水平也推上去了,在这种风险背景下,政府必须收紧流动性,但实体经济还处于比较高的增长,物价较高,这使得留给虚拟经济的资本市场的钱越来越少。所以,即便是好股票也在跌,市盈率水平一路走低。债券方面,转债方面,借款成本高,转债利率这样低,便出现发债频繁,供给扩容遇到股市下跌时,转债必跌;信用债方面,银根紧缩,企业借不到钱,利率再高企业也得发债,一级市场发行利率这样高,二级市场必然下跌,这个过程还要叠加信用风险等。也就说,前期,债券基金“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征没有了。
对于明年的投资,杨爱斌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表示:“明年外部环境差成为必然;国内,地方政府明年是还债高峰,其债务扩张能力也没了,处于结构调整期的中国经济会面临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债券市场会表现不错。”庄正也同时认为,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经济增长停滞、生产能力过剩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驱使通胀率下降;经济下行,企业盈利微弱甚至亏损,中央银行削减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下行,对债券投资来说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