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机构投资者生存实录
对机构来说, 曾经都是白马股,众多基金等机构重仓持有,但是一夜之间都成为了“坏孩子”,并且都以跌停板的方式来完成股价的回归,没有给机构们喘息的机会。这也是2011年行情的一大特点——利空总是从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来袭。
股市走熊,但是债券基金经理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债券也会受到拖累。2011年三季度上演的“股债双杀”,也是资本市场罕见的事件。
6月下旬,媒体曝光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4月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该公司在建行、国开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贷款余额近千亿元。该事件成为信用债市场下跌的导火索。
“信用债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尽管我们预期到这方面的压力,但下跌的幅度之大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三季报中,博时信用债券投资基金表示,“云南融资平台事件导致了市场对信用产品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信息的模糊和对透明度的抗拒,是导致融资平台债利率高企的重要原因。”
城投债大跌的同时,可转债也是重灾区,“3季度的转债市场受到市场流动性影响以及石化转债二期的公告也遭到重挫。”博时信用债券投资基金表示,“石化转债二期的公告也使得投资者对未来扩容的担忧,转债市场重新进入折价时代。这种不尊重资本市场的直接后果导致转债持有人和发行人激烈博弈,使这个市场失去融资功能。”
博时信用债券投资基金成为三季度债券大跌的最大受害者,三季度其A/B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3.79%,C类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3.90%,位居所有债券型基金跌幅前列。
但是经过了三季度的大跌,债市出现了一波大反弹行情。
“债券市场我们看好,影响债市的因素比较单一,资金面紧张债券跌,资金面宽松债券涨,但是我们看不到股市有机会,我们正在开发的几个产品都是杠杆型的债券产品。”深圳某私募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