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基金投资论坛将主题定为“突破”,而次日基金业发展论坛则将主题定为“突围”,这看似偶然的“主题撞车”背后,隐藏的事实是:股市长期低迷,基金靠天吃饭难以为继。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成为业界热议焦点。
规模大缩水基金业遇困
-
,金鹰基金公司总经理殷克胜认为存在产品较单一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投资标的集中在股市。一旦股市发生波动,整个行业的业绩大面积亏损。”
“现行的《基金法》把国内基金业的投资范围限定在证券市场上。有的限制甚至到具体的产品上,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刘鸿儒表示,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产品准入、营销手段、业绩宣传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加严格的限制。这使基金公司在与银行、信托公司竞争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基金管理公司只能投资于债市和货币市场,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可横跨五大市场,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几乎是没有限制。
热议向资产管理公司转变
基金业如何突围?业界专家将突围的途径,指向“资产管理公司”模式。
许小松表示,现在绝对收益的产品较少,因为公募基金基本上没有应用股指期货。从基金管理的角度,希望能够推出一些在股市下跌时能够回避系统性风险的产品。
“另类投资”是论坛上出现比较频繁的词语。JP摩根资产管理公司亚洲主席、全球首席运营官Clive Brown表示,在欧美发达市场,投资另类资产的有三类投资者。包括养老资金、基金会和主权投资基金。另类投资可以提供高收益、对冲通胀等类型的投资品种。
过去两年,衍生性工具不断出现,基金在运作上会有更大的空间。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总经理章硕麟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年增长速度还是会维持在8%以上,老百姓对抗通胀和提供房地产保值的投资产品情有独钟。希望相关法规能够更完备,让基金在这方面构建一个投资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金年终排名战渐趋白热化 _
下一篇:白酒投资进入上升通道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