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开出有史以来对保荐代表人的“最严厉”罚单,市场再次聚焦保荐代表人这一“金领”行业。
《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记者查阅证监会网站发现,在2009年IPO重启之前,保荐代表人受到的最严厉处罚只是暂停六个月保荐资格,因过错而被除名的一个没有,比如一些公司上市后业绩频繁变脸的项目,并没有对保荐代表人追究责任。而在IPO重启后,尤其是今年,监管措施日趋严格。通过梳理历年来证监会对保荐机构及保荐人的监管措施,可以看出,监管机构在管理一级市场方面已日趋严格和成熟。
-
上市尽职调查过程中,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对所依据的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导致苏州恒久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专利权利状态与事实不符。
证监会认定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一条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按照《证券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于2011年6月4日决定对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保荐代表人刘旭阳、廉彦予以警示。此外, 两名保荐代表人还分别得到了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12个月内不受理保荐代表人负责的推荐的监管措施。
今年以来截至昨日,证监会已经开出了15单处罚,除平安证券外,其余均是针对个人。在监管措施中已没有谈话提醒,连监管谈话都只有2单,出具警示函已成主流,并且开出了史上最严厉的罚单——撤销保荐人保荐资格,此外,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五十以上需被处罚的条款也开始真正“斗硬”。这些举动无不让投资者欢欣鼓舞。
市场人士认为,证券行业监管向来不缺法律法规的约束,缺的只是有效的执行。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监管方面带来新气象,会成为监管者重新归位的开始。
未来,随着监管的趋严和保荐人的逐渐饱和,只有对市场负责任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有所作为,而“签字机器”则必将被淘汰。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