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放发展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建设,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巨大的、不平衡的调整,第一次面临东西方文明的此消彼涨。在新旧国际货币秩序更迭的过程中,不通过激烈冲突与对抗的方式进行,就必然有一个思想认同和妥协的过程。这意味着,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国之间以及新旧体系之间的长期博弈。
-
行使否决权。在下一步改革中,中国应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IMF份额中争取更大的比重,逐渐消除美国的“一票否决权”,真正从根本上实现IMF的共同治理改革。
积极争取人民币进入SDR定价货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在“多元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下,SDR的定位应当是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发挥比主权货币更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SDR应考虑各大洲国家货币代表性,依据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对外经贸发展水平、官方储备量和货币国际化程度等因素,选择代表性货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这种要求显然与目前SDR篮子内仅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种货币的现实情况并不匹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应该说,人民币进入SDR篮子的经济基础已经完全具备。让人民币加入SDR,对于全球而言,可以稳定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一篮子货币币值;对中国而言,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获得更多的贸易资源,并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如果在SDR功能重新定位后进入,人民币就成为实质上的国际货币。因此,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应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SDR定价货币,并以此谋求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更大的话语权。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