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最近几年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炒作的中国对非“资源掠夺论”和“圈地占田论”,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这些污蔑多数情况下是基于道听途说,并不符合中非双方合作的实际。
刘贵今是在10日至11日于海南省万宁市举行的“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第二次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资源掠夺论
刘贵今指出,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矿产能源产品,根本原因是中非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不尽合理,但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贸易结构不合理不单存在中非之间
他指出,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非贸易之间,非洲同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贸易结构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单指责中国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公正。“非洲国家首先要使本国经济结构多元化,才能使自身商品结构多元化,进而实现中非贸易结构的多元化。”
刘贵今介绍,为了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现状,中国在非洲5个国家设立了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区全部建成后,可以邀请各国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一些外国媒体和专家将这种做法称为非洲工业的“孵化器”。
“中国希望把自身改革开放的经验同非洲国家共享。建设经贸合作区目前还处在小范围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对改变非洲经济结构、优化非洲商品出口结构、促进非洲本土制造业和工业化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刘贵今说。
圈地占田论
针对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圈地占田论”,刘贵今说,中国确定对非援助的一个重点是在农业和粮食生产领域,但中方早就声明在粮食生产上并不是搞外包,也不是在非洲圈地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而是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如果能成功,这也是对非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非粮食生产并非满足国内需求
刘贵今表示,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将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的一些个别问题无限放大并加以政治化,不符合中非经贸合作的现实情况。他认为,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摩擦的主要原因是,最近十几年来中非关系行为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他说,在11年前的“中非合作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发起前,中国对非的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而现在,中国各类企业大规模涌入非洲,在给非洲创造就业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当地商户的生存空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非双方加强合作。”
刘贵今说,中国企业应加强自律,认真执行中国政府对非政策,注意环保和劳工标准等,并在事关民生的行业加大投资、多作贡献,使非洲民众更多享受到中国在非投资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