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把主要精力从内战转向重建,国内局势显现出趋稳迹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年初撤离的中资公司重返利比亚,着手准备重启在利的投资项目。
饱经战火的利比亚虽然目前政局尚稳,但中资企业重返利比亚完成战前复工却困难重重。战前合同有效性、项目损坏赔偿金、工人安全等问题成为中资企业重返利比亚的“绊脚石”。
据在利中国商人称,会议室被用作军火库;档案、书籍满地都是;办公桌、电脑等物品被丢出窗外,用满目疮痍来形容眼下一些中资企业在利比亚办公室的现状,一点不为过。
他表示,最为困难的还不在于物理上的损坏,如何与当地新政府打交道才令人头痛。
中资企业项目损失惨重
数月的战争已使得米苏拉塔、苏尔特等多个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设在这些城市的中资企业项目或被征用,或被炸毁,损失惨重。
此前,某央企新闻发言人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企业离开后,基本上就失去了和利比亚的联系,把项目交给当地较为有名望的人代为看管,中国在当地的项目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重返利比亚后,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损失要比此前的预计更悲观。
以米苏拉塔一处项目为例,该中资企业项目被当地反卡扎菲军队征用,项目指挥部被改造成临时指挥所。
据中国重返利比亚的商人说,如今从外观上看,连日的战火已使这里伤痕累累:指挥部楼体遭受炮击,留下数个一米见方的窟窿;楼内走廊上的天花板脱落,断裂的铝合金孤零零地悬在半空;会议室被用作军火库,掷弹筒、火箭弹、弹药箱随处可见;弹壳散落一地,墙体被熏得乌黑,门窗等悉数被毁,空调主机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另据某中资企业留守人员介绍,相比战前,公司的业务大幅缩水,旧合同的执行陷入停滞,新合同无从谈起;公司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米苏拉塔、苏尔特等战区的破坏比较严重。公司设在的黎波里的一处仓库遭卡扎菲武装人员抢劫,丢失大量光缆等通信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与此同时,重启中资企业在利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成本巨大。由于绝大部分工人在年初撤离利比亚,重启意味着要重新招募工人,重新培训,重新办理签证;其次工人进入利比亚后,原先被破坏的宿舍和生活设施需要重新再建。
交通方面,原有车辆需要重新购置,而利比亚百废待兴,原材料价格飙升,无疑将给中资企业增加翻倍的项目成本。
利比亚新政府态度不明朗
利比亚于10月21日宣布全国解放,随后过渡委宣布将在8个月的过渡阶段后举行大选,选出民选政府。
按照过渡委石油和经济部长阿里·塔尔胡尼的说法,在利的外国公司要等到过渡阶段结束、民选政府成立后方可与政府商谈赔偿等具体细节。
另外,新政府将对外国公司与卡扎菲政权签署的合同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腐败、贿赂等行为,新政府将拒绝继续履行合同。这对当年在卡扎菲时代一切都需钱“开道”的所有外国公司来说,都是一道“坎”。
利比亚新政府的表态另中资企业不免会心慌,因为此前就有国外媒体报道称,利比亚新政府将会优先照顾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因为在利比亚内战中,它们曾予以现政府很大的支持。
此外,中资企业即使通过新政府审查,可能新政府也没钱赔。
塔尔胡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利比亚刚刚摆脱联合国的制裁和禁运,大量海外资产遭冻结,完全解冻需要时间;同时,利比亚国内银行系统目前处于僵死状态,流动性不足,根本拿不出钱来支持政府调控;另外,国内民众对新政府改善民生的期望颇高,已大大超出政府的支付能力。
在利比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中资企业并未考虑放弃商机,有企业建议称,可以借鉴在非洲其他国家的经验,由利比亚当局出面,为项目贷款和赔偿提供“主权担保”。
一些中资企业还认为,通过一定的解释和公关工作,利方对华态度是有可能产生变化的,双方存在进一步改善关系、增进互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