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们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得到了什么教训,其中一点就是期望不要太高,无论会议被赋予了多么关键的意义。
这点已经在南非德班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与当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相比,同样居于重要节点的德班会议简直是在一片悲观情绪中开幕。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经明确表示不准备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曾经最激进的减排领导者——欧盟,虽然仍留有续签之门,却开始提出更多附加条件;根本未曾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则直指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认为过去20年将中国、印度与非洲那些极其贫穷国家一视同仁的做法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也正在出现分化苗头。
-
世界形势的行动框架,在此框架中,所有承诺都要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当年我头回听说气候变化问题的时候,也头回听许多发展中国家说“我们有碳排放权,因为我们必须发展”。确实,我们需要发展,但将发展等同于碳排放,在我看来是相当愚蠢的。化石燃料已经过时了,它是昨日的技术,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低碳发展。
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务实的方式设定期望。即便你做事的语境并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但仍然可以是一个相当务实的语境。在此基础之上,你可以尝试有所推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有等到主要博弈者都准备接受法律约束之时,才是可取的,我认为目前火候未到。我们不准备参加一个将中国、印度等国排除在外的条约。
有人串通好了,想绑架《京都议定书》,以图谋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新条约。但不能把长期条约当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交换条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新条约并不是谈判继续的必要条件,因为联合国大会和议定书框架内已经确定了原则——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我们的原则已包含在《非洲共同立场》中,简言之,我们将争取大会成果能够加强大会体制,确保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作出后续承诺,要求美国做出类似努力。我们欢迎缩小“减排鸿沟”的努力,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未来十年美元仍是主导 _
下一篇:亚行报告:东亚债券市场需求旺盛但面临风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