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级!降级!降级!人们已不知该怨谁了:是发达经济体不争气,还是评级机构“乌鸦嘴”?
自从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甚至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被纷纷下调之后,欧美评级危机并没有因此而止住,降级风暴再次风起云涌。
-
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媒体指出,评级机构的调级动作是信心浮动的体现,而降级显示所涉国家的投资级别不再符合原标准,又会反作用于市场,让信心进一步丧失。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团队主管曼索尔·戴拉米昨日对本报表示,在经济危机期间,评级机构举足轻重,因为它们设定了议程和标准。
在被标普下调评级后,比利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86%,创自2000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匈牙利货币福林也在降级宣布1天后大幅贬值,兑欧元创下316.24比1的币值新低。
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张之皓介绍,全球企业融资的资金价格取决于资金基准价格、公司风险等级和借款人收益要求。当债务危机国还指望着国内企业能拉动经济之时,主权信用降级已带来国债利率上升,从而推升企业融资的资金基价、公司投资风险,又使外部避险情绪加重,借款人收益要求随之上升。
戴拉米称,那些渴望流动性的企业发债不得不在已上升的主权债务价格上加上溢价,资金将越来越“贵”并难以获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直升机”上的“消防员” _
下一篇:“准总统”普京的挑战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