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即将进入大选年,美国对华政策重新成为中美两国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来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出了军事和经济两条线上的新政策:军事上,从陆战队进驻澳大利亚,到高调组建囊括四军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经济上,借檀香山 发动机的新角色,这使得日本出现了重返亚洲的普遍意识,而美国更认识到,在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美国失去对地区经济格局的主导能力,则美国被排挤出该地区的黯淡前景将成为现实。
这就是本次美国推出TPP的根本原因——美国希望将一般军事和战略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主动权及主导权,从而奠定其在亚太未来霸权地位的新根基。以扩大的历史视野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当代无疑是地区和全球力量格局变化最主要的推手,失去地区经济话语的建构及主导能力,自然意味着地区战略影响力的衰落。所以,军事上的种种作为只是为这种更基本和核心的国家间竞争,提供扰乱对手心神、误导对手判断的虚招而已。
此外,影响美国对华战略认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中美两国虽然发展出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共同利益,以及开始尝试系列的对话机制,但总体来说,两国并没有发展出互信和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框架,也缺少共同管理未来战略风险及控制地区危机的平台。
这种结构缺乏的现状也直接推动了美国对华的预防性战略思维:美国认为中国如何运用新的国际权力具有不确定性,而美国需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实际上,美国甚至从过去的两国关系模式中尝到了施压政策的某种“好处”:利用美国在本地区的话语塑造能力,不断抛出对华政治、经济、军事施压的议题,中国不得不为自我表白做出经济利益的某种“让步”。美国最近这些军事和经济举措其实也不无这种赤裸裸的谋略意味。
从地区和中美经济发展的角度,人们会看到,中美两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前提是不存在的,相反合作的基础倒在日益扩大之中。而美国的战略决策者势必也能意识到,军事对抗或军备竞赛既不能解决两国各自经济的现实与前景问题,更不能奠定两国可以保障未来的结构。
因此,各种军事动作可能吸引公众关注,却不具备真正的战略意义。而就TPP来说,不外乎也是美国向中国进行经济施压以获取更大经济让步的手段,并进而帮助美国掌控地区经济的未来主导权。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中国的亚太经济安排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