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针对美国金融界掠夺民众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直接源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随后美国政府针对金融界逾万亿美元的金援。三年之后,上述巨额援助仍未能将美国经济从深渊中救出,相反同城315诚信网产经,美国失业率高达9%以上,且失业等待期延至40.5周,创1948年以来新高。
畸高的失业率,意味着美国民众的未来收入缺乏保障;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高达近15%的住房贷款违约率,则意味着美国部分民众已彻底沦为“无产阶级”。这两者再结合美国的超低储蓄率,催生出美国民众心理的普遍生存危机。作为次贷危机始作俑者的美国金融界,一边接受政府大规模金援,一边给部分高管支付高额奖金,而必然成为此番“占领华尔街”游行的抗议靶心。
指责金融界掠夺财富,虽可平民众的心头之恨,但却难以改变美国货币金融制度设计的逻辑。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了300%左右,希图通过此举一方面可以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另一方面大规模刺激美国经济。但接受了巨额金援的美国金融界,却明显令美国民众大感失望,除了一如既往地高派奖金外,对信贷却一反常态地谨慎,未能有效支持美国政府将“货币创造”转为“信用创造”。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当前占美国GDP比重50%左右的小企业,因固定资产抵押率低、现金流动性差,益发难以从美国金融体系借贷,深陷于信用紧缩的困境中难以自拔,从而不得不大规模削减投资计划、降低雇工人数。
若据此指责美国金融界“忘恩负义”,显然毫无意义同城315诚信网产经,因为对“钱生钱”的疯狂追逐,以及对风险的规避(转嫁)早已根植于华尔街的血液之中。回顾美国近代货币史,我们会发现自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货币金融制度的设计当中,“掠夺”是其根本属性,只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及针对对象不同而已。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美国货币金融制度的设计,一开始以“铸币税”形式对外“掠夺”为主。在美国黄金储备无法满足全球经济增长所需之时,美国即于1976年组织签订《牙买加协议》,其对外“掠夺”变“铸币税”与“无限信用”双重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日元、马克逐渐走强,尤其是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后,美元“铸币税”难以持续垄断,而此时因赤字规模持续加大,造成其“无限信用”受挫,美国金融制度的设计不得不转向内外“掠夺”兼顾。
此外,自美元于2002年全面实施弱势政策之后,为免于国外美元储备对其实体经济的并购,美国不得不加速“金融创新”,以形成美元回流的虚拟蓄水池。由此形成的代价是,美元在全球外储比重中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72%降至2010年的60%左右。
美元回流,除了诱导国外美元储备入瓮外,也让美国民众损失惨重。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美联储的巨额“货币创造”,以及美国政府对金融界逾万亿美元的金援,表面上是“金融界损失让美国全社会承受,且私人从中渔利”,其实质却是上述“美国金融制度设计转向内外掠夺”的翻版。
随着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日益走低,尤其是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稳步加速,上述“内外掠夺”的局面不会改变,除非美国货币金融设计的逻辑真正改变,或者全球政治格局遭受特大事件的变动。(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