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杨娟荣的说法,碧水源接下来打算在湖北、河北和广东设立合资公司。对于现金流为-1.6亿的碧水源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碧水源证券事务代表张兴却表示,“我们现金流没有问题,超募资金也还够用,之后一年内没有融资打算。”
然而事实是,碧水源今年5月以后的四笔投资全部出自超募资金,待所有出资到位,将共耗资近7.3亿,加之先前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届时超募的18.8亿元将仅剩3.7亿。
因此,杨娟荣与张兴的观点相反,她认为:“碧水源自有资金已跟不上公司目前的扩张速度,可能要靠融资才能满足需求。”
华创证券环保行业分析师谢天卉也表示,碧水源靠融资扩张是大概率事件。
2.98亿应收账款1.7倍于营业收入
碧水源显然不愿承认资金吃紧的事实,但下滑190.55%的现金流不容狡辩。
为克服现金流紧张局面,碧水源共拿出9.1亿超募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即便如此,其资金供应仍捉襟见肘。于是其在7月9日决议发行不超过11亿元短期融资券,用于昆明第九、第十污水处理厂BT项目建设,注册申请已于11月2日获批,张兴表示两个月后就会发出。
“从财务数据上看,能说明碧水源现金流有问题的是其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的剧增。”南部某证券环保行业王姓分析师提醒理财周报记者。
2011年前三季度,碧水源应收账款2.98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80.43%,超过营业收入1.3亿元;预付账款2921.3万元,较年初增加69.99%;存货1.54亿元,比期初增加了272.64%。
针对剧增的应收账款,张兴解释:“回款集中在四季度,下个月就有所好转。”
不过,上述王姓分析师担心,碧水源回款风险不小,其客户以地方政府为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今年地方财政趋紧,支付能力受到影响。
就在记者前往碧水源采访前一天,碧水源就公开表示昆明第四污水厂的应收账款将拖延至明年收回。
据了解,污水处理公司竞标成功后,客户往往先付30%预付款,当生产出的系统运到现场安装时,客户支付30%,待安装调试完毕,客户再支付30%钱款。剩下10%的款项则作为质保金,一年后若设备运营正常再进行支付。
“目前许多客户都要求延期付款,拖个一年半载很正常。”杨娟荣说。这拉长了碧水源现金回笼的周期,明显增加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导致现金量状况恶化。
记者还从分析师处获悉,至今为止,碧水源大概有30亿左右的工程项目订单,一年动辄就需几千万来撬动。
“为扩大规模做准备,碧水源大量购进生产原材料,导致存货增加,占用现金流,外加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双双攀高的双向挤压,碧水源的自有资金撑不了多久。”王姓分析师说。
背靠大树未必凉
而令一直关注碧水源的海富投资副总经理赵哲担心的,是碧水源的持续盈利能力。
以往,用背靠大树好乘凉来形容碧水源再恰当不过。碧水源过硬的政府背景,成就了其在北京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曾经就有同行抱怨碧水源几乎把北京大的市政污水项目都拿走了,其它公司根本没有机会介入。
不过,也正是由于过度依靠政府,使碧水源的高成长性受到质疑。一方面,虽然其在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但要付出巨额资金代价。碧水源的常务副总裁何愿平承认,“有些地方很难打交道”。
另一方面,赵哲指出,依靠政府就意味着受政策影响很大。例如货币政策一旦收紧,政府缺钱,工程款就会一拖再拖,导致碧水源长期拿不到钱。
今年三季报一出,与碧水源237.35%营收高增长率对比明显的,是净利润仅实现了35.75%的增长,盈利能力隐患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