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银监局表示,涉及银行款项的风险已经被控制。”
本报记者 王海平 投资的浙江企业主向记者表示,很多时候银行会向企业主动推荐担保公司参与借贷业务。
但这种方式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银行本来就是准备借款给该企业的,却一定要拉来一个担保公司,结果是企业多付了利息或手续费。”
目前大多数担保公司都会要求被担保的企业向其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如某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100万元,为其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会要求企业向其缴存20万元保证金,企业按100万元贷款本金向银行支付利息,实际得到的融资仅为80万元。
担保公司变形
苏州某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企业正常经营,则担保公司每年可获得相当于注册资本金10%的利润,“这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2006年之后,担保公司越来越多,“当时的门槛较低,一般有个几百万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殷路鸣表示。
2008年—2009年期间,在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下,担保公司数量井喷,“这个过程中,很多从事高利贷的人就注册了担保公司,甚至一些银行的人和公务员成为了实际控制人。”
上述浙江企业主对本报表示,由于国家当前对信贷实行紧缩政策,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压力更大,“实体企业贷不到款,可银行给钢材城的贷款都是上亿,而钢材城并没有实体业务。”
而担保公司的另一个利润源泉,是利用企业的“过桥资金”压力。
按理说,企业的贷款到期时,必须归还全额本金和利息后才能再行申请借款,但问题是,“现在银行因为资金压力要2-3个月才能续贷,以往一般是一个礼拜就可以了。”而要维持运作的企业资金链不能断,高利贷成为了其短期借款的主要来源。
于是,这个“时间差”成为担保公司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充当了借款银行的角色。
据前述浙江企业主透露,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对一些贷款到期的企业情况很熟悉。在银行续贷批准之前,这些担保公司主动找这类企业,愿意提供高息借款,以解企业燃眉之急,等到银行续贷批出款项时,企业再用来归还担保公司的借款。
“可以说,银行的员工和担保公司肯定存在着私下的利益输送,这是存在已久的现象。”这位浙江企业主表示。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扬帆公司正是扮演了上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