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蔓延背景下,这一成绩尤为扎眼。你们的全球战略是怎样布局的?重点在哪里?
董明珠:今年6月,我们的美国分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工业市成立,这标志着格力自主品牌进军国际市场掀开崭新一页。截至目前,格力电器在全球布局中,已经有了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国内生产基地,以及巴西、巴基斯坦、越南3个海外生产基地。
在2008年至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的贴牌业务受到影响,这反而提供了一个可以加大自主品牌出口的机会。2008年我们出口大约减少了20个亿,但250万台的贴牌加工产品拿掉以后,30万台的格力空调进入了美国市场,在出口总额下滑的情况下,利润反而增长了30%。
从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坚持在做OEM产品的同时,逐步在出口中力推自主品牌。目前已经进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坚持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不仅避免了在国际市场上完全受制于人的经营风险,而且以优良的品质提升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目前,自主品牌的销量在公司出口销量的比例达到了1:3.
《21世纪》:在全球化过程中,格力路径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国际化?
董明珠:一个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的支撑点在于它的品牌国际化,而决定品牌国际化的是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是否国际化。如果仅仅是在世界各地建有工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我们国际化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先有市场再有工厂”。如果当地人不认可这个产品,那么建了生产线又为谁服务呢?所以在全球布局生产基地时,在当地销售量能否达到100万台以上,将会是一个基本考量。同时,坚持自主品牌。有的企业出口量很大,但不是自有品牌,这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如果格力愿意,可以用低价把全世界的产品都拿到我这来代工,但有什么意义呢?另外,走国际化道路,并不是简单理解为哪里成本低就到哪里建工厂,建工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接近服务市场。
《21世纪》:格力在全球布局的时候,是否有一些经验教训?
董明珠:我相信格力的国际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格力去年销售600个亿,五分之一来自海外。
当然,在全球化布局时,会面临很多风险。但格力电器一直采取的是稳健式发展。以巴西为例,格力每年生产10万台、销售50万台空调,量不大但保证每年都有效益。有人将投资失败称为“交学费”,并问“董明珠你交了学费没有”,我说如果他交完学费我还交学费,那我更蠢。国际化更多地是要总结各种经验教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要总结。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格力电器这么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专业化的道路,这两个坚持促使我们不断自我挑战,而不是和别人竞争
《21世纪》:在全球布局中,比如金砖四国这些区域里,格力的竞争对手是哪些?
董明珠:对手,很多年来大家都在问哪个是你的对手,许多人都认为量大的就是你的对手,实际上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一个量大的概念,还是以品质说话。
在中国市场上,根据2003年统计的销售额数据,当时排名第二的和格力的差距只是13亿,现在第二名和我的差距是250亿。这足以说明问题。
在经营过程中,我们经常讲去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但是格力电器这么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专业化的道路,这两个坚持促使我们不断自我挑战,而不是和别人竞争。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21世纪》:除了核心技术,格力的核心竞争力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董明珠:我觉得人才很重要。格力电器宁可成为黄埔军校,但坚持自己培养人才。虽然经常有很多猎头公司住在格力附近挖我们培养的人才,但我宁愿吃这个亏,也要自己培养人才。企业高管都应该来自内部培养,自己培养的人才对企业有感情,员工也信服。
《21世纪》:多年来,格力专注于制造业,在企业股权改制方面动作缓慢。你也多次提到,希望格力的年轻人能够上来。目前格力管理层在未来的接班人选择上,会有多大的话语权?
董明珠:作为相对大股东,珠海国资委还是比较尊重格力自主发展权的,所以我相信如果是交接班的话,也能够处理得好。